來源:舜網
2024-03-11 11:45:03
原標題:鐵路勾連起的市場大網
來源:舜網
原標題:鐵路勾連起的市場大網
來源:舜網
近代山東開埠前,傳統的定期市場、運河市場和沿海市場散落分布在各地城鎮,自成系統,各具特色。直到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關閉已久的大門,在開埠城市出現了口岸貿易市場,隨之就像第一張被推倒的骨牌,迅速向內地傳導。在一只無形大手的引導下,產地市場、專業市場、中轉市場、集散市場、中心市場,共同織成了一張流動的大網,遍布各個角落。
?20世紀初期,青島李村大集。
?20世紀中期,煙臺水果市場。
?20世紀中期,準備出口的“青島?!?。
?20世紀初期,坊子茂林街。
?20世紀初期,青島大港碼頭。
青島的李村大集
李村附近一個干涸的河床上,聚集了幾千人,這天是本地最大的集市。集市上,有從嶗山下來的山民在出售多余的燃料,有從海邊過來的漁民在出售自家打的魚,還有附近的村民,拉來了當地盛產的梨、桃、杏、柿子等水果。這些鄉民除了兜售自己多余的物品,還從這里購買自家所需的物產,順便還可以在大集上開開眼界、會會朋友,可謂一舉三得。這里有說書的、賣唱的、說相聲的、換錢幣的、代寫信的,還有算命的、拔牙的、賭博的,巡回演出的茂腔等地方戲劇更會博得一陣陣喝彩,熱鬧極了。在飯館,人們會遇到鄰村的朋友并一起談論“世界形勢”,對占領膠州灣德國人的種種做法表達種種不滿,有時還對難以理解的行為,編順口溜嘲笑他們。對于這些鄉民而言,除了每年逛廟會外,趕集是單調農業勞動中的唯一娛樂,不僅能滿足生活需要,還能滿足社會和情感的需要。
類似這樣設在較大城鎮的定期市集,在這片土地延續了幾百年,大多5日一次,也有逢三、五、八、十日開集的,輻射到周邊15里以內,相鄰地域或城廂四關大都相互錯開開集時間,有些依托山會、廟會形成的集市往往連續開集三五天。如果在州縣城鄉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某類物品市集,大家就會以這種土產命名這條街市,比如馬市街、剪子巷、制錦市街等。但這種以米糧菜肉、布茶鹽炭等生活用品和農具、鐵器等生產用品交易為主的市集,貿易規模小,種類品類少,甚至物物交換的情況大量存在。中小鄉村市集上交易的物品流通范圍狹小,僅限于產地附近的鄉民調劑余缺,缺乏長途販運的流動商人,僅有極少量商品能流入較大城鎮出售。
此外,運河城鎮市場和沿海城鎮市場與散布在山東內地的定期城鎮市場大同小異。前者以運河貿易為依托,在臨清、聊城、濟寧、德州等沿岸城鎮形成了集散貿易市場;后者以沿海漁民 運輸為依托,在登州、膠州、塔埠頭、女姑口等沿海城鎮形成了集散貿易市場。這三種城鎮市場的共同點是分別在各自的地域中進行,相互之間幾乎隔絕,沒有商品流通的經濟動力和市場渠道,缺乏輻射到省內外其他集散市場的條件,更沒有可能與海外市場直接建立聯系。
19世紀中葉以前,作為“孔孟之鄉”的山東,其經濟發展一直沿著傳統農業經濟的軌道緩慢運行著,手工勞動、經營分散、規模狹小、流向單一的模式,使其遠離市場、遠離世界經濟發展和交往的中心,絲毫不像同樣從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孔孟思想”,早以遠播影響了整個中國乃至東亞諸國的歷史進程。
口岸的首張多米諾骨牌
當一個古老的國家、一片封閉的土地,被一股外來力量突然撞開厚重的大門,其固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被打破,只得被裹挾著融入世界近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軌道之中,而這個突破口,或者說近代山東市場經濟發展的起點和初始動力,起始于口岸貿易推倒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著沿海和內地城市的相繼開埠和煙臺、青島港口的建成,不斷擴大的雙向商品流通在城鄉形成了新的消費和生產需求,逐漸打破了傳統市場體系的封閉性和地域性,傳統的市場格局開始解體,一個以沿海和內地開埠城市為核心、以近代商路網絡為紐帶的新型市場體系開始初步形成。
近代山東開埠通商后,沿海城鎮市場的交易規模、分布密度、活躍程度超過了其他地方。市集上不再是清一色的生產者本人和周邊調劑余缺的鄉民,逐漸出現了掮客、商販、站莊甚至行棧等專門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他們專門收購當地土產轉賣給青島的洋行,然后再從口岸輸入棉紗、紙張、面粉、砂糖、煤油等洋貨在集市出售。外國洋行與這些產地市場的交易,往往通過中國買辦進行。運作經營中,洋商提前限定日期和所需數量,命買辦搜集購買。而買辦則聯系市集中的中間人簽訂合同并支付定金,隨后中間人到各地市集購買。中間人在市集大宗采購,買賣雙方需要共同確定一個都信得過的保人,由保人經手金錢往來辦理買賣事項。牛只、花生、草辮、繭綢、棉花、畜產品、果品、煙葉、豆貨等都是集市交易最暢銷,煙臺、青島出口額最多的商品種類。提供這些商品的地方就是產地市場,口岸貿易推倒的第一張骨牌首先傳導到這里,兩者之間通過洋商、買辦、中間人、保人、售賣人形成了一條特殊而不間斷的交易鏈條,口岸市場的購銷活動正是順著這條交易鏈延伸到城鎮市集,滲透到產地市場。
通商口岸土貨出口貿易需求,對產地市場的交易額、價格等市場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在某些專業化特征最成熟、貿易最活躍的產地中心,逐漸形成了以臨近地區的產地市場作為貨源地,專門進行某種土貨交易,并以開埠城市為商品流向的專業市場。比如:沙河鎮草辮市場、大汶口花生市場、龍口粉絲市場、沙子口果品市場、青州生絲市場、昌邑繭綢市場、張店棉花市場、臨清棉花市場、辛店煙葉市場等。需求量大的當地土貨不再局限于產地消費,而是隨著流通范圍的擴大,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口岸市場。而口岸市場進口的商品,也通過這一交易鏈條源源不斷地進入產地市場,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到城鎮居民日常生產生活中。
流動的市場大網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從口岸市場推倒的骨牌,在到達產地市場的過程中繼續向縱深傳導。
在水陸商道樞紐形成了中轉市場,在轉運商品、溝通口岸與內地商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羊角溝中轉市場使煙臺市場流通范圍擴展到小清河流域,黃臺橋中轉市場使黃河、小清河水運商品流通納入到青島口岸市場,濼口中轉市場使濟南市場流通范圍擴展到山西、河南等省。
在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和商品消費的主要貨源地形成了集散市場,決定著商品的流通方向和范圍,成為該經濟區域內商品貿易的中心。魯東和魯中依托膠濟鐵路形成了濰縣、周村兩大土洋貨集散市場,魯南運河沿岸的濟寧借助津浦鐵路,商品集散貿易有了新的發展。
濟南作為省城人口密集,不僅生活生產資料消費量大,工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金融業比較集中,還地處黃河、小清河、膠濟鐵路、津浦鐵路的交會點,連接著山東水運和鐵路兩大運輸系統,附近有黃臺橋、濼口兩個中轉市場,還是多條重要商路的起止點,一躍成為全省商品流通的中心市場。
沿海青島、煙臺等口岸,通過以上市場系統,既與以濟南為核心的內地中心市場系統聯系密切,又與國內埠際市場和國外洲際市場有著大宗貿易。從沿海到內地,口岸市場推倒的第一張骨牌將各類市場連接在一起,溝通了低層次市場與高層次市場之間商品的雙向流通,構成“濟南—青島雙核結構”的統一市場體系,使整個市場系統進入國內外市場流通體系,讓山東融入到國際貿易的網絡之中。
近代山東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交通與生產條件的支持。發展過程中,鐵路替代了傳統的河運商路和陸運商路,改變了傳統市場的流通結構,鐵路沿線的產地市場、專業市場、中轉市場、集散市場、中心市場、口岸市場,標記著一個又一個商品流通的坐標點,逐漸形成了以各類市場為起止點或交會點的近代商路網。其中,中心市場成為新舊商路交會,各地商品匯聚,連接原來幾乎隔絕的地區性市場,主導著內地市場的商品流通。而口岸市場則成為連接內地市場、埠際市場、國際市場的紐帶,改變著傳統封閉式的市場格局,促進了近代山東開放市場經濟系統的形成。
原標題:鐵路勾連起的市場大網
作者:濟南時報作者:陳宇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