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膠東在線
2024-05-17 09:05:05
原標題:煙臺毓璜頂醫院影像科專家馬恒:用更多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來源:膠東在線
原標題:煙臺毓璜頂醫院影像科專家馬恒:用更多首創成果造福患者
來源:膠東在線
膠東在線5月17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在醫學領域,醫學影像科以其獨特的診斷價值,成為現代醫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影像科醫生雖不直接參與患者的治療,但卻用一張張“黑白膠片”,決定著手術刀的方向。他們日日與射線、影像為伴,用一雙火眼金睛撥開重重迷霧,于細微處找出疾患,助臨床醫生做出明確診斷。
煙臺毓璜頂醫院影像科副主任、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馬恒,便是這個領域里的佼佼者。他說,作為一名醫者,并不是只有用藥開刀才能救治救人,醫學影像對于臨床的指導作用不言而喻。從剛踏上這個崗位開始,他便懷揣著一種信念:將更多的國內國際首創研究成果送出實驗室,變成醫療技術,造福患者。
屢創“首次”,推動醫學影像技術不斷進步
2008年,馬恒將目標轉向磁共振腺苷負荷心肌灌注成像,是全國首次;2012年,他與美國西北大學合作,應用全左心室覆蓋進行灌注成像,成為全球首次;同年,馬恒主任再次首創設計出“心肌+血管+功能”的一站式心臟磁共振檢查路徑,一次檢查就能準確提供心臟解剖、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室壁運動、心臟代謝和冠狀動脈等信息......憑借在醫學影像科領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學術造詣,馬恒主任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多次取得突破性的醫療成果。
每一次首創,都是一個“從0到1”的突破。從一個科研發現到轉化為一門醫療技術,過程之艱,探路者自知。
僅以磁共振腺苷負荷心肌灌注成像的成功為例。2009年,當時為冠心病患者進行檢查多以CT為主。“CT檢查在心臟血管疾病時占據優勢,但是對于心肌疾病來說,這種檢查方式的準確率并不高。”主攻心胸影像的馬恒便將目光投向了磁共振,但在當時國內并沒人著手于此項研究。既然國內沒有,那就從國外找,埋頭于海外的大量英文醫學文獻中,馬恒終于從幾位外國專家的期刊論文里,找到了這種研究的相關記錄。“前后發出上百封郵件,終于有一兩個人給我回信了。”想著當初的艱難,馬恒頗有些感慨。他很珍惜這些國外專家給自己回復郵件的機會,經過多次的反復實驗,從每次可以使用的藥劑量到具體的操作方法,馬恒終于成為國內第一個掌握磁共振腺苷負荷心肌灌注成像技術的影像學專家。
在磁共振負荷心肌灌注成像的基礎上,又與美國西北大學合作,設計出應用全左心室覆蓋進行灌注成像,屬國際首創。2012年,《應用磁共振全左心室心肌灌注成像診斷冠心病》的論文在《美國心臟病雜志》發表,因高度創新,馬恒的技術得到了國際認可。
技術精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
他是一名醫生,也是一位發明者,其科研成果之豐令人嘆服 。但他也說,實驗室科研創新的終點從來都不是一紙論文,而是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診斷,為患者帶來更好的就醫體驗。
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金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但其屬于有創檢查,且有并發癥風險,隨著磁共振設備及技術的不斷開發和應用,磁共振冠狀動脈成像已成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不過對于患者,造影劑的應用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能不能在不打造影劑的前提下,完成冠狀動脈成像?不斷突破自己的馬恒,又開始了新的研究。他設計的不打藥的磁共振冠狀動脈成像技術,可以安全有效地診斷冠心病。
他從大量的文獻中得知,冠狀靜脈成像對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簡稱CRT)的診治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既然有文獻提及,那就意味著有可行性。喜出望外的馬恒立即著手開展相關實驗。可喜的是,經實驗結果證明,磁共振冠狀靜脈成像能為醫生在手術時提供更加清晰的手術路徑。該項科研結論更是得到了我國心血管影像學主要創始人、中國工程院劉玉清院士的高度認可。
對疾病進行準確的早期診斷,可以使疾病的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奔著對患者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為了提升影像診斷的準確率,他一天中還要抽出時間,對各科危重癥患者的會診進行分析、提煉、總結。例如,手術怎么做的,效果如何,病理結果是否與影像診斷相吻合?如果不吻合,問題出在哪里?力求通過長期的大量積累經驗,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
“作為一名影像科醫生,必須有于纖毫處發現病變的能力。與臨床科室一起努力,早期診斷,力爭能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中。”工作中,他也總是這樣教導科里的年輕醫生。
走在前列,人工智能為醫學影像“添翼”
多次首創,技術精湛,致力于探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早在多年前,他便將方向投向了人工智能領域。
肺栓塞的影像診斷以CT為主,但對于一名影像科醫生來說,僅以肉眼判斷,看一張這樣的片子,費時費力。“影像科醫生永遠有看不完的片子,我們一直都在尋找一種可以準確、快速判斷疾病的方法。”馬恒說,為了攻克這一難題,他與國內先進的計算機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醫學影像領域軟件,屆時便可通過人工智能一鍵診斷。日后,隨著該軟件的推廣運用,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患者得到更及時有效的救治,還能最大限度減少漏診的可能性,在影像領域實現重大疾病預警和個性化健康服務。
多年的醫學影像歷練以及十幾年的“片海浮沉”,已經讓馬恒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在他眼中,這些黑白的影像片子背后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他可以通過細微的病灶影像特征,判斷病變的性質及變化。但當醫學影像遇上人工智能時,馬恒坦言,這能讓醫療變得更加精準。
“把人工智能運用到醫學影像中,能夠從海量的醫療數據中提取更有用的信息,提供自動化、精確和及時的判斷。”有感于新技術的浪潮席卷,馬恒經常說,影像科醫生要超越影像。影像科主要是基于對人體圖像識別的積累,因此不管從醫學基礎到臨床,具體需要從人體解剖、病理、生理學到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幾乎醫學的全科知識都要悉心掌握。此外,影像科醫生還要系統學習醫學影像學的本專業知識,影像檢查涉及面廣,知識面要求廣,知識更新快。在這些前提下,人工智能集中處理、診斷的效率就顯得更加重要。
上下求索,依靠醫院綜合實力成就優勢專科
在醫院里,作為現代醫學精準醫療的“眼睛”,可以說,醫學影像平臺的構建對于醫院現代醫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同醫院一起成長,依托煙臺毓璜頂醫院區域醫療這個大平臺,影像科已經成為山東省臨床重點專科。科室的磁共振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也是山東省醫藥衛生唯一一個影像學領域重點實驗室。科室還開展了許多“以患者為核心”的人性化服務,如影像結果自助打印、電子報告和影像資料實時聯網共享等。
特別是近幾年來,醫院不斷引進大型影像設備和相關人才,為加強科室人才梯隊建設,在院領導的支持下,影像科的每個醫生都有專業的領域分工。目前,影像科設有心胸、頭頸、神經、腹部以及骨關節5個亞專業組,讓年輕醫生在提高綜合影像診斷水平的同時,業務上有所專攻,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醫療服務。
“一個學科要發展,必須靠人才支撐、科研支撐、教學支撐,要擁有優秀的學科帶頭人、高層次中青年學術骨干,不斷攀登影像學科的高峰領域。”馬恒主任說,面對著越來越“高、精、尖”醫療設備的面世,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夠跟上影像學專業發展的腳步,掌握精湛的技術和先進的醫療理念。
每天早晨6:40,他總是第一個來到科室。提早一個多小時到醫院,不僅是為了擠出時間與大家共同學習,也是為了能更加充實自己,做好一天的準備工作,減少患者等待的時間。
對于醫學影像技術,馬恒主任說他將一直樂此不疲,不遺余力地在影像學的廣闊領域里上下求索,他也期待著未來能為影像學的事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專家簡介】
馬恒,煙臺毓璜頂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醫藥衛生重點實驗室主任,心胸影像學科主任,心血管病影像實驗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首屆齊魯衛生與健康杰出青年人才,煙臺市市直衛生健康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首都醫科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后。目前擔任中國醫師協會“互聯網影像” 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影像學研究會分子影像學分會委員,煙臺市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多次被評為煙臺毓璜頂醫院“十佳青年醫師”、“中青年技術標兵”。主要從事X線、CT及MR的臨床診斷工作,研究方向為心胸影像學,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期刊論文五十余篇,多次在美國、歐洲放射學大會發言交流,為祖國爭得榮譽。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美國NIH國際合作項目一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