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2024-07-03 10:18:07
原標題:濟南開埠兩甲子,開放氣象新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濟南開埠兩甲子,開放氣象新
來源:齊魯晚報
清末,中國自開商埠陸續出現并呈擴大之勢。1904年,濟南、濰縣(今濰坊)與周村三地,由地方督撫奏請并獲清政府批準自開商埠,這對近代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迄今一百二十周年。理性抗外是山東開埠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三地開埠通商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冬華
為何是這三地
從全國看,清政府第一批自開商埠是1898年由總理衙門上折奏請的岳州、三都澳與秦皇島。這年3月24日,清政府鑒于“泰西各國首重商務,不惜廣開通商口岸,任令各國通商設關榕稅,以收足國足民之效”的經驗,宣布岳州、三都澳自開商埠,兩天后,秦皇島也獲批準。在經過短暫沉寂之后,隨著濟南、濰縣與周村加入,晚清自開商埠運動迎來高潮。
當時,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早已形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入帝國主義壟斷階段。1901年1月,經歷了“庚子之亂”的清政府發布籌辦“新政”的上諭。1903年9月,時任商約大臣呂海寰在總結了三都澳、岳州、秦皇島的成功經驗后,奏請清政府進一步自開商埠,以保利權。外務部做出批示:“應由各省督撫詳細查勘,如有形勢險要,商賈薈萃,可以自開口岸之處,隨即奏明辦理。”
此時的山東,德國強租膠澳,膠濟鐵路將于1904年全線修通,德國勢力未來將不可避免地沿鐵路線擴張。為了“隱杜覬覦,保全主權”,同時也為了“擴充利源,振興實業”,山東決定自主開埠。
濟南、濰縣與周村入選,與它們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密切相關。濟南地處魯中山地北麓東西大道西端,北面有黃河直通渤海,北京至南京的官馬大道也由此經過。周村居于橫貫山東的東西大道和由魯北經博山通向魯中的交通要沖。濰縣位于山東半島西部,是沿海與內陸聯系樞紐,素有“膠東走廊”之稱,膠濟鐵路把這三地連結起來,使它們的交通優勢更為凸顯。有了鐵路,當時由青島至濰縣只需4小時28分,青島至周村只需7小時15分,青島至濟南也僅需9小時15分。
濟南從明代開始就已成為山東省治,在城內設有各種級別的官署:在全城中央是全省的最高行政機構巡撫衙門,在巡撫衙門東面是按察司署、濟東道院、濟南府與歷城縣署,西面則有布政司署。
從經濟角度看,當時濟南只是一個消費城市,城內經濟服務于居住城內的官僚士紳及百姓。從登州和膠州海口運來的貨物,都需要經過濰縣進行中轉,因此濰縣的商業十分發達,有“金膠州,銀濰縣”之稱。周村到清代中葉已成為著名的工商業城市,乾隆年間因商事興盛而被譽為“天下第一村”,《周村重修興隆橋碑記》也記載了當時市面的繁盛景象,“煙火鱗次,泉貝充牣,居人名為旱碼頭。”
1904年5月1日,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山東巡撫周馥聯名上奏,“山東省內現在鐵路暢行,擬請添開商埠,以擴利源。”內稱:“濟南本為黃河、小清河碼頭,現在又為兩路樞紐,地勢扼要,商貨轉輸較為便利。亟應援照直隸秦王(皇)島、福建三都澳、湖南岳州府開埠成案,在于濟南城外自開通商口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至省城迤東之濰縣及長山縣所屬之周村,皆為商賈薈萃之區。該兩處又為膠濟鐵路必經之道,膠關進口洋貨、濟南出口土貨,必皆經由于此。擬將濰縣、周村一并開作商埠,作為濟南分關,更于商情稱便,統歸濟南商埠案內辦理。”15日,外務部上折具奏表示支持,隨后,清政府正式批準三地開埠。
超前規劃,理性對外
濟南商埠選取在“西關外膠濟鐵路迤南,東起十王殿、西至北大槐樹、南沿長清大道、北以鐵路為限。計東西不足五里,南北約為二里,共占地四千余畝。”“周村商埠南至火車站,北至民田,西至太和莊劉相國墳,東至周村圍子,計地一千余畝。濰縣商埠南至火車站,北至土霸崖,西至擂鼓山馬路,東至白浪河,占地一千余畝。”
這是開埠之初的構想,但并未完全執行,如開埠之初的濟南商埠并非此前擬定的4000余畝,而是2490畝,后經過1918年和1926年兩次拓展,才增至3700余畝。實際上,濰縣并未按設想新建商埠區。從規劃看,三商埠的選址都以鐵路為線,依托鐵路加強與外界的交往,而且都選取在城市郊區的荒涼之地,除了能保留老城區固有特色外,有利于新區的規劃與拓展。
濟南商埠所處西關外肆,原本是一片亂葬崗與墳地,但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埠區內各項建筑如“華洋貿易處、華商貿易處、堆貨處、西人住家處、領事駐扎處,以及花園、菜市、營房等,無不具備,洵大觀也”,濰縣南關事實上充當起商埠的角色,這里“清末是一個郊區……除幾條街巷外,四周仍是農田、菜園、墳塋墓地”,開埠后,新修建的連通火車站與縣城的大馬路兩側會集了眾多工商戶,帶來地價飛漲。
“商埠既開,招徠宜廣,中外雜處,交涉必繁,須有專官主持其事”,由此,山東當局成立了以濟東泰武臨道為監督的商埠總局負責管理商埠,總局下設三個機構:工程局,專管筑路、建廨及一切修造之事;巡警局,專司巡查街道,并稽查偷漏等事;發審局,專理中外一切訴訟之事。三局均由濟東泰武臨道委派官員,分別辦理。濰縣與周村作為通商分埠,一切參仿濟南商埠辦理并受濟南商埠總局管轄。1920年1月,濟南商埠局與市政公所合并為山東省會市政廳。1929年,商埠區與歷城城邑合并成城市型行政區,濟南市政府正式成立,設秘書處及社會、公安、財政、工務四局。
《濟南商埠開辦章程》共九條,分別對定界、租地、設官、建造、稅捐、經費、禁令、郵電、分埠等作了原則性規定,并依此“酌訂詳細專章”,制定了《濟南商埠買地章程》《濟南商埠租建章程》和《濟南商埠巡警章程》。
由于是自己主動開放,自開商埠與約開商埠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特別強調主權。《濟南商埠租建章程》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一切事權,皆歸中國自理,外人不得干預”,但與以往盲目排外不同的是,山東自開商埠充滿理性態度。
在商埠官員的選取上,委任熟諳外交事務的官員,如1911年山東巡撫孫寶琦選任商埠局總辦的首要條件,就是資深望重并熟識外交事務之員。“查有山東存記道余則達,才識優長,熟諳交涉,堪以委令總辦商埠事宜,以資得力。”
在商埠事務的處理上,協同外商一起解決。“通商埠內若有特動之工程及建造公家花園,均當按租戶派捐,一切事宜歸三處會商辦理。一監督與商埠總局、二各國領事、三租戶,公舉華洋商董各一人。”商埠原本就是中外雜處之地,外商云集,讓他們參與商埠的管理,既有利于調動積極性,又有助于商埠事務的順利開展。盡管外國領事官員可以參與會商,但他們無決定權。
在商埠設施的建設與制度的制訂上,強調對外商的吸引與管理。商埠區選址在城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把外商限定在可控范圍內。為此,一方面,埠內各項設施“次第籌辦”“房屋先求整潔,道路必須坦平”;另一方面,“稅關暫緩設立”“所有馬路、巡捕、路燈、灑掃需用各項經費,先由華官自行籌備”。
效果比較明顯。在濟南,城區的洋商大多陸續遷往商埠。在濰縣,各外資機構主要集中于“準商埠”南關,有日本的南信洋行、小板洋行、山東商行、瑞祥公司,美國的美大公司、東方煙草公司以及英國荷蘭合辦的亞細亞油棧等。在周村,德華銀行辦事處、亞細亞石油公司、美孚洋行、小林洋行以及英國的復育醫院等外資機構都坐落于商埠內。
基建有了現代范
商埠總局在濟南埠區內修東西向經路七條、南北向緯路十條。道路平坦,適宜排水。路側還留有土明溝或磚砌方涵,經一路兩側更是“設有柏林標準的一種雨水進口裝置,路中砌有磚拱形的暗通水溝,入孔設備也齊全。”
開埠以后,濟南城區道路的建設也不斷進步,道路兩側都修有暗溝,在城頭馬路還“安置公共座椅20具,修建男女廁所各4所,裝電燈100盞,種植柏樹1400株。”濰縣開埠后也修建了縱貫南關的大馬路,南起火車站,北至月河,全長1.5公里,但濰縣城內道路未有明顯變化,街道狹窄、小巷曲折、茅舍連片,除城東門一段是青石板路外,其余皆為土路,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有所改觀。
濟南是山東官辦電話裝設最早的城市。1915年3月,電話局歸于商辦,濟南電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濟南城區及商埠區此時已出現公用電話。該公司于1920年在周村設立分公司,東通張店、青島各地,西通濟南各地。濰縣1912年始設電話,線路僅通縣署、西大營和團防局。1932年8月,商辦電話公司成立。
濟南由于泉水多,對現代供水系統的需求不緊迫,第一個自來水廠趵突泉水廠在1936年才成立。相比之下,濰縣要更早,1932年,濰縣建設局“在城墻內裝設鐵筋混凝土水柜兩個,可儲水120余噸,汲取白浪河水,加以清濾,城內設有龍頭數十。”
1904年由濟南商埠總局規劃興建的濟南商埠公園,是山東省最早的一處以公園命名的公共休閑場所,面積約4公頃,園內植花種樹、建亭鑿池,花香鳥鳴,布局自然。此外,濟南游藝園(后改名進德會)也是一處休閑娛樂場所,園內建有京劇大戲院、地方小戲院、電影院、動物園、體育館、中西飯菜館、茶社、照相館等,每逢新年、春節或元宵之夜還燃放焰火。
在濰縣的南沙灘,每逢集市有外地人說書唱戲、表演雜技、魔術,還在南壩崖街新建“中華戲院”,并在南壩崖以東臨河地帶辟一娛樂場所,專供演出曲藝與評書,取名“快活林”。周村在小鎮門北城內亂葬墓地處辟進德會,占地數十畝,“設有民眾教育室、書報閱覽室、游藝、體育場、花圃、涼亭等”。
(本文作者為文史研究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