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4-10-10 15:12:10
原標題:致廣大而盡精微 助萬千患者挺直脊梁——記濟南三院脊柱外科醫生 張震
來源:大眾網
原標題:致廣大而盡精微 助萬千患者挺直脊梁——記濟南三院脊柱外科醫生 張震
來源:大眾網
脊柱健康是人類維持直立行走的必要條件。在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一病區主任張震看來,幫助患者重新挺直脊梁,帶來的不單是軀體上的康復,更是一次人格尊嚴的重建。
然而,作為人體第二大生命中樞,脊柱號稱“髓之海洋”“血之產地”。在脊柱上做手術,無異于在刀尖上舞蹈,稍有不慎,患者輕則癱瘓、重則殞命。
為了讓患者少受罪,多年來,張震一直致力于微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努力讓患者“創口小一點,疼痛輕一點,出血少一點,恢復快一點”。
起步:初探“微創”
小發明重塑患者新“膝”望
1996年,自山東醫科大學畢業后,張震順利成為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的一名骨科大夫。當時,“微創醫學”的理念悄然興起?!坝米钚〉膭搨@得與傳統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這一理念讓張震心動不已。
在院領導的支持下,張震在實驗室通過了系統的顯微外科技術培訓,熟練掌握了顯微鏡下的神經血管手術操作。除此之外,他還利用業余時間考取了山東大學骨科學的碩士研究生;并多次到北京、上海、南京,甚至德國、美國等國內外專業特色醫院進修學習。
其間,張震對“微創”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在他看來,具體到一臺手術,術前要精準診斷病情,精確判斷手術部位,選擇最佳手術方案;術中,要使用高質量手術器械,要合理設計切口,保護好創口周圍正常的組織;術后,要結合傷口大小、部位等選用最合適的縫合線、包扎敷料紗布、石膏支具等?!爸挥邪衙恳粋€細節都做好,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p>
基于對微創理念的認識和對臨床實踐的思考,張震創新設計了一個新的醫療器械——導向復位植骨器,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了導向復位植骨器輔助關節鏡技術,用于治療各類膝關節骨折,并獲得了國家專利和濟南市科學技術獎。
“當時,脊柱專業和關節專業同屬于脊柱關節外科?!睆堈鸾榻B,作為主治醫師,經常遇到脛骨平臺骨折的患者。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嚴重的關節損傷,可能導致膝關節永久性功能障礙?!皞鹘y手術需要在患者膝關節周圍打開一個十幾厘米長的切口,置入鋼板和螺釘?!睆堈鸾榻B,而導向復位植骨器輔助關節鏡技術則用兩個不足0.5厘米的小切口和一兩枚螺釘代替了大塊鋼板、螺釘和十幾厘米長的傷口,極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降低了治療費用。
伴隨著這一技術的成功推廣應用,張震在“微創醫學”的“藍?!辈粩嗵剿鞯臎Q心和勇氣愈發堅定。
精進:精益求精
“鏡”下手術讓患者重新站立
多年前,一位坐著輪椅的患者敲開了張震診室的門?!盎颊甙l病很快,剛開始雙下肢偶感無力,后來癥狀持續加重,來就診時,已經無法站立活動?!睆堈鸹貞洠洐z查,發現患者背部胸椎管內脊髓旁邊長了一個1.5x1cm大小的腫瘤。如不及時治療,必然導致完全癱瘓。
“脊柱上通大腦、下聯四肢,內部的神經又多、又密、又細,手術過程中,稍有偏差,便有可能碰斷神經,導致癱瘓。”張震介紹。因此,在認真評估手術詳細流程和風險后,他決定為患者實施顯微鏡手術。這是濟南市第一臺顯微鏡輔助椎管內腫瘤切除術。術后幾天,患者就能站立行走了。
在張震的積極推廣和帶動下,顯微鏡手術逐漸成為脊柱外科的常規手術,越來越多的患者享受到這一技術的利好。但張震并不滿足于此,他說:“微創,不是單指一項技術,而是一種理念。這一理念引導著醫生更好地服務患者?!?/p>
在這一信念的驅使下,張震持續精進,先后開展了單側雙通道內鏡技術和椎間孔鏡技術,幫助無數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解除病痛。
此前,一位年僅13歲的患者因為腰疼、腿麻、走路一瘸一拐慕名找到了張震。經診斷,患者屬于腰椎間盤突出??紤]到患者保守治療數月仍不見好轉,張震為其開展了椎間孔鏡手術,術后1天,患者便康復出院。隨訪3年,未復發。
“不同患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同樣的病,適用的治療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張震說,作為醫生,要努力做到博采眾家之長,在面對不同患者時,才能更加精準地為患者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手段。
領航:全省首例!
機器人脊柱手術領跑“智能時代”
2017年4月,市民楊先生(化名)不慎從2米多高的地方跌落,被緊急送往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經檢查被診斷為“腰1、2椎體壓縮骨折”。經過綜合判斷,手術復位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是最佳治療方案。
“手術過程中,需要將一顆直徑5至6毫米的螺釘,精準置入直徑6至7毫米的椎弓根內?!睆堈鸾榻B,脊柱內適宜進行手術操作的結構空間十分纖細而且其周圍遍布神經、血管等組織,一旦突破安全界限,可能發生大出血休克死亡、內臟損傷、脊髓神經損傷截癱等嚴重后果。因此,這一術式對精度的要求更加嚴格,“手術誤差必須嚴格控制在1毫米內?!?/p>
傳統徒手操作的手術方式,即便水平高超的專家,也不可能保證每次螺釘位置都恰到好處,而骨科機器人手術誤差每次不到0.5毫米,恰好可以滿足手術對精準度的苛刻要求。正因如此,在反復權衡并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之后,張震決定為患者實施機器人手術。
憑借自身精耕骨科專業20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機器人精準定位、智能微創的強大優勢,這臺原本需要耗時2個多小時的手術,張震僅用1個多小時就順利完成。手術出血量不足50毫升、創口不足2厘米;術后第一天,患者就可以下床自如活動了。
這臺手術的成功,不僅填補了濟南市骨科手術機器人脊柱手術的空白,也將山東省骨科智能化手術水平提升到了國內領先的位置。
當然,一場手術的成功,僅僅是一項全新技術的開始。為了推動全國骨科手術“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發展,張震積極參與籌建國家骨科機器人典型應用示范中心,并承擔多項科研工作,受邀在全國授課,手術示范百余場,讓更多患者受益。
“希望以己之所學,造福更多患者?!睆堈鹦Φ馈?/p>
推廣:授人以漁
“網紅醫生”帶著患者“椎”求健康
在醫院里,張震是脊柱外科一病區的“當家人”。走出醫院,張震有了更多的身份:在基層衛生院,他是“動手達人”;在田間地頭,他是“優秀志愿者”;在網絡上,他是“網紅醫生”……每一種身份,都在踐行著他“造福更多患者”的承諾。
2009年,張震參與了濟南市衛生支農工作。初到商河縣龍桑寺鎮衛生院,看著不少患者因為骨病折磨只能終日臥床,張震心痛不已。為了幫助患者“少花錢辦大事”,他積極開動腦筋,做了不少“發明”:沒有脊柱手術專用支架,就自己動手做;需要做骨牽引,他專門請來鐵匠,按照牽引需要設計鍛打了牽引架……因陋就簡,他率先在當地開展了小切口椎間盤切除手術和髖關節置換手術,幫助數十位患者重新站了起來。
2017年,張震遠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對口支援湘西民族中醫院。到達當晚,他連夜組織了教學查房和手術器械培訓,并指導開展了當地首例椎間孔鏡手術等新技術新項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論是在基層衛生院,還是在對口幫扶地,張震總會把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醫生,為一方百姓留下堅實的“醫”靠。
張震深知,健康知識的普及,僅僅在門診和病房內講解是不夠的。為此,他創建“椎”求健康系列講座,走進社區、走到田間地頭,為老百姓辦義診、講知識。同時,張震還通過報紙、廣播、電視臺等媒介傳播健康知識。
近年來,伴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張震又積極借助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視頻號等平臺,用簡潔精煉的語言把健康知識送到群眾“手心”里。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如今,張震個人的新媒體社交平臺賬號已經吸引了近13萬“粉絲”的關注,他自己也成了大家熟知的“網紅醫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無論是技術水平的提升,還是健康理念的傳播,都是想讓患者擁有更好的明天?!睆堈鹫f道。“醫”路漫漫,而今,張震依然穩穩地站在患者身后,為他們的健康“撐腰”!(通訊員 王竹君 陳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