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4-10-13 13:35:10
原標題:吃烤地瓜,別忘感謝當年山東“一把手”
來源:舜網
原標題:吃烤地瓜,別忘感謝當年山東“一把手”
來源:舜網
□張繼平
“家有那二畝地兒呀,種上那大地瓜呀,一家人吃喝全都靠著它呀;單等那秋風一吹地瓜大呀么大地瓜呀,伙計們使把勁兒啊,一起往家拉,拉,拉地瓜!”這首民歌,許多“老濟南”至今張嘴就能唱上來。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歌唱家朱逢博來濟南演出,返場加唱時她清唱了這首歌,沒想到整個體育館里上萬人一起都跟著她唱起來,氣氛熱烈到極點。因為這首《拉地瓜》,加上濟南特色食品烤地瓜,再者濟南的北壤南鄉又盛產地瓜,有人便想當然地認為,地瓜這東西是濟南本地物產。實際上,濟南地區種植地瓜的歷史,滿打滿算也只有二百六七十年。而且,在濟南及山東全省廣泛種植地瓜應該歸功于當時的全省行政“一把手”——山東布政使李渭。
地瓜,又叫紅薯、番薯、金薯,原產于美洲,我國在明萬歷年間引種。此前典籍里稱為“薯”的,其實是山藥或芋頭。“充腸多薯蕷”(杜甫《發秦州》),“薯蕷”指的是山藥;“紅薯與紫芋,遠插墻四周”(蘇東坡《和陶酬劉柴桑》),這里的“紅薯”是芋頭的一種。豫劇《七品芝麻官》有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臺詞,這“紅薯”指的倒是地瓜。不過,這是后人瞎編,不合歷史事實。《七品芝麻官》的時代背景是嘉靖年間,還得再過幾十年地瓜才引入中國,那個縣官就是回了家也無地瓜可賣。
據考證,最早從菲律賓引進地瓜種植的是福建人陳振龍。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十一月,陳經綸呈福建巡撫金學曾的《獻番薯稟帖》云:“綸父(即陳振龍)久在東夷呂宋,深知朱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以捐資買種,并得夷島傳授法則,由舟而歸,猶幸于本年五月中開棹,七日抵廈門。”(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據此,陳振龍引進地瓜的時間是萬歷二十一年五月。陳振龍當時帶的是地瓜秧:“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躲過西班牙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抵家后,在家中種植。其子陳經綸向金學曾報告,得到大力支持。
150多年后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將地瓜傳到山東,并在膠州一帶試種。乾隆十七年(1752年),得知這一消息后,“東省藩憲李公(指時任山東布政使李渭)訪知薯利有益民生”。經過實地考察,李渭認為:“番薯天災物害皆不能為之損,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數尺仰見天日便可種得石許,此救荒第一義也。”回到濟南后,李渭連夜上疏,曰:“以種薯為救荒第一義,推之其可以裕蓋藏,備兇荒。”這年十二月,李渭親自編寫并向全省頒布了《種植紅薯法則十二條》,極力倡導并指導人們廣種地瓜,濟南地區以及全省“自此家傳戶習,菁蔥郁勃,被野連崗”。
李渭曾多年在山東為官。《種植紅薯法則十二條》緊密結合山東實際情況和土地、氣溫、雨量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瓜種植之法。對于地瓜的用途,他總結道:“甘薯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切為米,曬干可作粥飯。可磨為粉,曬干團為餅餌。共造粉之法,取薯卵洗凈和水磨細,仍以大缸貯水,淘去浮渣,做法同藕粉,渣可飼豕,將其粉作丸,與彌珠細谷米無異。”自然,后世人還可用來釀酒。
對于地瓜在山東廣為種植的意義,清人鄭洛英的《金薯詩》給予了高度評價:“偉哉造物仁,異種佐百谷。……浮浮而于蒸,甘飴如米粟。糝糝而于羹,豐香如靦肉。或粉而如膏,或屑而如玉。渴可以生津,饑可以果腹。剪葉當園蔬,抱藤資牲畜。……茲薯若遍栽,天壤間之福。”
李渭推廣種地瓜30年后,濟南知府陸燿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升任山東布政使。他看到地瓜在山東“雖間有種者,而遺利尚多,因而復為條例于篇,冀僚屬中,留意民瘼者,廣為勸導,以補穡事所不逮”。他繼承總結了李渭倡導種薯“以教山東之民”的經驗,揚長補短,“刻有《甘薯錄》一編,頗為明切易曉”,并“頒行各府州縣,分發傳鈔,使皆知種甘薯之利,多為栽種”,從而在濟南以及山東各州縣進一步推廣了地瓜的種植。
第二年,皇帝看到了陸燿的《甘薯錄》,認為“陸燿所著《甘薯錄》頗為詳晰。著即抄寄劉峨(直隸總督)、畢沅(河南巡撫),令其照明興(山東巡撫)所辦,多為刊布、傳抄,使民間共知其利,廣為栽種,接濟民食”。因推廣種植地瓜有功,陸燿當年即擢遷為湖南巡撫。
濟南地區廣植地瓜,因為地質不同,地瓜品種不同,所產地瓜品質也不同。黃河以北所產地瓜,大多紅皮、黃瓤,入口甜度高,綿軟;南部山區所產地瓜,大多紫皮、白瓤,入口干面,猶如干栗。過去,每到冬季來臨,大街小巷便出現許多手推獨輪車賣地瓜的小販,他們大多是濟南周邊地區的農民。來自南部山區八里洼、泉瀘、仲宮、柳埠一帶的瓜農,其吆喝聲為:“賣地瓜——干面的山地瓜!”來自其他地方的瓜農則一般直呼:“賣地瓜——”市民聽見吆喝聲,便出門探望。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成交后便抬回家中,或煮食蒸食,或切成地瓜干曬干以貯放。那時,每逢晴好天氣,好多居民的房前屋后甚至是房頂上,都擺著切好的地瓜干晾曬,白花花的一片一片,形成一景。
由于濟南地區盛產地瓜,還催生出一道著名的濟南小吃——烤地瓜。小販們多在街巷中固定的攤位售賣。大汽油桶改裝的悶爐,膛內中層架一圈鐵箅子,放入洗凈的地瓜,文火烤熟,遠處便聞到一陣陣香甜味。那時小販們所用的煤,都是煤核兒,也就是沒有燒透的煤球、煤塊。用這種乏煤烤地瓜,火力適度,無煤味,而且成本低。這些乏煤的來源,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在飯莊后門或垃圾中撿來的。烤地瓜由于水分蒸發,糖分得以保留,烤熟后,軟甜而香,很受一般平民的歡迎。尤其是孩子們,平時沒有什么零食,花上三五分錢買上一塊,捧在手里熱熱乎乎,吃起來甘甜如飴,足夠解饞的了。
如今,地瓜已不是稀罕物,這真當歸功于當年的山東和濟南的兩個行政“一把手”。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吧 ——李渭和陸燿。
原標題:吃烤地瓜,別忘感謝當年山東“一把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