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11-26 15:47:11
原標題:買了車險卻無法理賠!2000多家企業違規銷售“統籌險”
來源:中國之聲微信公號
原標題:買了車險卻無法理賠!2000多家企業違規銷售“統籌險”
來源:中國之聲微信公號
近期,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熱線400-800-0088陸續接到很多車主反映,他們本打算買車輛商業險,買到的卻是所謂的“統籌險”。出售“統籌險”的公司名稱里含“泰康”“平安”等字眼,以正規保險公司的名字混淆視聽。
“車輛安全統籌”本限于運輸企業內部互助,每位成員繳納一定費用,事故司機可從這筆費用中獲取賠償。但是目前,很多企業注冊機動車安全統籌業務,目的卻是通過保險中介在各地銷售此類產品。車主一旦購買此類“統籌險”,發生事故后往往無法賠付。
目前,此類變相銷售違規保險的公司已經超過2000家。違規保險誰來管?
多位車主反映:欲買正規公司保險
到手卻變“李鬼”統籌險
上個月,山西李先生的車險即將到期,一位“人保”車險業務員聯絡他說,從他那里買車險價格更低。李先生交完錢才發現,只有交強險是人保的,商業險變成了“統籌”,銷售方是“國昌(深圳)交通安全統籌服務有限公司”。
江蘇的韓先生也遇到同樣情況。他車險即將到期時,一位自稱是“平安車險”業務員的人聯系他,以優惠價格吸引他購買車險。在支付了4000多元后,韓先生才發現,自己買的是“平安創惠(海南)安全統籌服務有限公司諸城分公司”提供的“車輛統籌服務”,并非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保險。韓先生要求對方退款,卻只退了70%。“我交款之后查收款方,發現是我付款的前一天剛注冊的公司。”
車險銷售同韓先生的聊天記錄
記者根據受訪者提供的保險銷售微信號添加了銷售人員,溝通過程中,對方一直聲稱銷售的是“平安車險”。當記者進一步追問是否是“統籌險”時,對方強調,公司培訓告知,“統籌險”也是車險。
統籌險合同
記者調查發現,使用類似套路的銷售員還有很多。比如,山東司機于先生買到的是假“泰康”的“統籌險”。“一個業務員加我微信,我問他是什么保險,他說是泰康保險。報完價,我覺得價格合適就付錢了。結果合同出來,就變成‘泰康(海南)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了。它的名稱、售后全都打著正規保險的旗號。”
記者找到這位銷售人員,對方始終稱自己賣的是“泰康保險”。
車主與所謂“泰康”業務員的溝通記錄,以及泰康(海南)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出具的保單。
也有銷售員在賣“人保”車險,從開出的“保單”看,卻是“中安深圳交通安全統籌服務有限公司”的統籌服務。
車主與所謂“人保”業務員的溝通記錄,以及中安深圳交通安全統籌服務有限公司出具的保單。
如果消費者買了此類“統籌險”沒有及時發現,一旦發生交通事故,當事雙方的權益都無法保障。
車主購買“統籌險”
遇事故無法理賠
江蘇的韓先生通過投訴平臺反映,他的車被一輛購買了“車森保統籌險”的車輛碰撞,對方全責。起初,他和4S店都認為這是一家小型保險公司,還聯系了“車森保”定損員出險。但這家公司遲遲不給4S店付款,后來干脆聯系不到該公司。
韓先生表示,事故發生時是6月,當時已同定損員聯系,維修金額也已確認。“‘車森保’那邊答應,最晚4—5個工作日賠款,但現在打他們電話一直不接。”
“車森保”出具的事故車輛定損單
天津的于先生有一支小型運輸車隊,2020年從汽貿公司買車時,同時買了中順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的“統籌險”。結果,車隊車輛出現事故時,公司以各種理由不進行全額理賠,隨后直接跑路。
記者通過天眼查查詢中順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資料發現,這家注冊地在河北石家莊的公司是2220起民事訴訟的被告,另外還有涉及執行的案件1467起,總金額超過2.7億元,原告遍布全國多地,注冊地址早已人去樓空,企業被列為經營異常、失信被執行人,法人代表被限制高消費。企業法人代表呂某某在公司成立時,剛滿20歲。
以上提到的“車森寶”“國昌統籌”等公司,經記者實地核實,都不在注冊地址運營。記者輾轉找到國昌(深圳)交通安全統籌服務有限公司運營者的電話,對方表示,公司沒有跑路,只是不在注冊地運營,此類業務也不受監管。進行違規銷售的,都是下面的代理。
金融、市場監管部門均無法有效管理
“統籌公司”監管漏洞誰來填?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
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表示,他們只能監管合規持牌保險企業,此類“統籌公司”不在其監管職責內。
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則認為,這些公司實質上已經涉嫌違法違規從事金融業務,應由專業金融監管機構負責。
記者撥打了“平安創惠(海南)安全統籌服務有限公司諸城分公司”企業注冊地山東濰坊的12345熱線,剛提及“平安創惠”,工作人員就表示已經接到了大量車主的投訴。
“平安創惠實際是一個詐騙公司,在山東諸城這邊注冊,但在諸城并沒有實際經營場所。”工作人員認為,其民事責任應該由總公司予以承擔,或者是按照詐騙案件,直接向當地派出所報警。
記者探訪平安創惠諸城分公司的注冊地點,發現公司并不在此處運營。
記者向濰坊市公安局電話咨詢,但工作人員表示平安創惠并沒有跑路,警方可以聯系到對方并要求其退款,很難定性為詐騙。
記者又撥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濰坊監管分局12378銀行保險消費者投訴維權熱線,對方表示,他們只能監管有正規牌照的保險公司,“統籌險”并非他們的監管范疇。
對于這一現象,某省會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企業都是利用各地“一網通辦”便民服務,通過書面提交資料成立的公司,并不在注冊地運營,市場監管部門很難有效監管,應該由金融監管部門落實監管。
該工作人員表示,類似情況應由行業主管部門監管,市場監督管理局只負責前置審批,所報材料符合要求,就會審批。
針對大量統籌企業不在實際注冊地運營的問題,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市場監管部門能做的是收到投訴舉報,查明后將其列入異常經營名錄,但只要企業通過辦理住所變更登記后重新取得聯系,就可以提交資料申請解除異常名錄。他們在規定職權內,無法因某公司投訴較多而將其注銷。
2020年,原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在官網發表《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直指保險銷售違規行為。
在保險行業有30多年從業經驗的保險專家白玉瑋告訴記者,他關注此類“統籌險”已有多年,其銷售范圍從一開始的汽車運輸行業內部銷售,逐漸向網約車、出租車司機等商業保費較高的群體擴散,再到如今大面積通過保險中介向普通車主推銷,已經到了必須踩下剎車的時候。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學系教授朱銘來認為,不少統籌公司都通過工商注冊登記了“機動車安全統籌服務”業務,相關部門想要有所行動,監管的第一步,應該先把此類企業注冊的口子堵住。
以車輛統籌為名,實際銷售車輛保險的違規企業不斷涌現,什么時候能補上這一監管空白?
來源:中國之聲微信公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