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5-03-13 09:30:03
原標題:青島古樹名木“家族”擴容中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青島古樹名木“家族”擴容中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每一棵古樹,都如同一部綿延的歷史,緩緩展開;每一棵古樹,都似一抹悠悠的鄉愁,縈繞心間。今年3月15日,我國首部古樹名木保護專門法規《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將正式施行,為綠色瑰寶撐起更堅實的保護傘。
青島古樹名木資源豐富,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有1764株,廣泛分布于七區三市。根據省綠委辦最新普查認定結果,其中,一級古樹86株、二級古樹291株、三級古樹1387株。尚有700余株正在認定中。近年來,青島積極開展古樹名木的復壯工作,自2021年以來,共復壯古樹650株、建成古樹公園6處。
今年,青島將進一步加強古樹保護管理,完成三區(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建成區古樹名木后備資源普查和掛牌工作,出臺古樹名木后備資源管理相關規定,明確古樹名木后備資源保護措施。繼續復壯瀕危古樹40株、建設古樹公園2處,傳承綠色文化遺產。
細數青島“古樹之最”
通常,樹齡超百年即為古樹,而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樹木則稱名木。古樹又分三級,500年以上的為一級古樹,300至499年的為二級古樹,100至299年的為三級古樹。在青島,一、二級保護的古樹名木共23種377株,包括一級古樹86株、二級古樹291株。其中,銀杏、國槐、山茶的數量位居前三,側柏、圓柏、柘樹、酸棗、黃楊、黃連木、樸樹、小葉樸等樹種也多有分布,各具風姿。
數據中可以窺見青島古樹的魅力,平度市東閣街道的一株銀杏樹估測已達2000年之久,堪稱青島“樹齡之最”;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一株國槐胸圍達964厘米,為胸圍最壯者;李滄區世園街道的一株銀杏樹高達35米,奪樹高之冠;而嶗山太清宮的糙葉樹冠幅廣達28米,為平均冠幅最大者。
細究青島古樹名木之源,專家們也多有見解:一是廟宇寺觀興建時,銀杏、圓柏等樹種多被栽種,因其病蟲害少、壽命長得以保存,再加之選址山清水秀、養護悉心,古樹歷經數百年仍枝繁葉茂;二是早期大移民時期,人們為追憶故鄉宗族,常常會栽植國槐、銀杏、柏樹等,歷經風雨而存活;三是自然野生形成,如青島近海島嶼的山茶古樹,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獨特,成為山茶的最北分布,島上人煙稀少,樹木少受干擾,歷經數百年形成了野生古樹群。
復壯保護需久久為功
近年來,青島積極推進古樹名木的復壯工作,已復壯古樹650株。“從總體上看,樹木的壽命與遺傳基因、立地條件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而在實際復壯保護的過程中,情況則更為復雜。”古樹保護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
樹木保護是一項漫長且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棄微末、久久為功。以膠州市太平寺的兩棵古銀杏樹為例,兩棵古樹有約1300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定為一級古樹名木。由于樹齡高、生長環境不佳,兩棵古樹長勢衰弱。2018年,相關部門開展了一次復壯工作,兩棵古樹的長勢也得到改善。幾年后,管理人員發現兩棵古樹再次出現生長衰弱的跡象,于是又啟動了新一輪的復壯保護工作。
“我們會對古樹復壯工作設定一個‘質保期’。”工作人員介紹,在一個階段的復壯工作完成后,來年會對古樹的葉片進行取樣和測量,并與復壯前一年的葉片比較,通過古樹生長量的對比來評估復壯效果。
古樹需從生態角度開展養護,更需要留存深厚的文化價值,在保護實踐上需要多個部門齊心協力、共同發力。
古樹名木將添“后備資源庫”
“古樹是村里的招牌,附近十里八鄉的人都知道。”“小時候常在古樹下玩耍,這樹陪伴著我長大、變老。”“這兒的廟宇是翻新重建的,但古樹一直都在,涵養著這里的精氣神兒。”……如今,古樹名木正成為更多人的心之所系。
2022年,為保護復壯后的數十株古柏,青島首個古樹公園——膠州市柏園古樹公園落成。截至目前,青島已建成6處古樹公園,今年還將再建2處。參與古樹公園設計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園設計有古樹立地條件監測系統、小氣候系統、生態實時監控系統、動態監測系統、蟲害防控專用產品及集景觀、防護功能于一體的殺蟲燈等儀器設備,這樣就能隨時隨地動態了解古樹情況,做好古樹的保護工作。
青島積極探索古樹保護新模式,多次修訂《青島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明確由財政專項支持,市園林和林業局推行市縣鎮街四級聯動,形成包含“一樹一檔”“一樹一策”“一樹一芯”“一樹一景”等內容的“十個一”運營機制,打造“覆蓋全過程、全要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古樹名木保護“青島模式”,實現“留住青山名木,守護綠色鄉愁”。
“今年,我們還將加強古樹后備資源的調查,將樹齡在80年以上、接近100年的樹木納入古樹名木后備資源庫,不斷充實青島的古樹名木‘家底’。”市園林和林業局園林和林業建設處處長賀蕾介紹,此外,結合“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工作的開展,相關部門在全市范圍內挑選出歷史悠久、有故事、有重要意義的古樹,可由個人或集體自愿捐款認養,為古樹保護貢獻力量。
一枝一葉總關情,正如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主題紀錄片的結語所言,“我們總是很快,而它們一向緩慢。如果你正過著二倍速的人生,不如,去看一棵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