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7-11-28 08:42:11
截至目前,山東共有在魯兩院院士49位,其中高等院校32人。近五年,全省新增院士11人,平均年齡57.8歲,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專家當選。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記者從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科協獲悉,我省三名科學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教授當選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教授當選農業學部院士,全職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工作的孫金聲教授當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三人皆為“60后”。
除新增選的3位院士外,今年另有郝芳院士、劉中民院士分別調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工作,謝克昌院士全職受聘青島科技大學。至此,我省今年新增6位院士,數量為歷史最高。
李華軍院士是我國著名海洋工程專家,長期致力于波浪與結構耦合作用、海岸與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研究。他帶領團隊發展透空海岸結構的分析設計理論與技術,推動近淺海資源開發實現了安全、環保、經濟新模式;攻克海洋平臺設計與安裝關鍵技術,創新海洋平臺檢測與減振及修復加固技術,保障海洋平臺安全經濟運行,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包振民院士是我國著名貝類遺傳學和育種學家,他與團隊成員一起,完成多種扇貝的基因組圖譜繪制,使我國成為國際扇貝基因組資源中心;創建國際上首個基于最佳線性無偏預測的貝類遺傳評估系統;發明成套低成本全基因組基因分型新技術,突破水產生物高通量基因組分析的技術瓶頸;育成5個國家審定扇貝新品種,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良種化進程。
孫金聲院士是我國水基鉆井液成膜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和抗超高溫鉆井液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首次提出化學膜既防止井壁坍塌又保護油氣儲層水基鉆井液成膜理論,針對復雜結構井井壁失穩等難題,發明化學固壁劑和鍵合型高效潤滑劑。他在頁巖氣、煤層氣及海洋大位移井鉆井液技術方面也頗有建樹,為安全高效開發我國深層超深層和復雜地層油氣資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截至目前,山東共有在魯兩院院士49位,主要集中在濟南(9位)、青島(33位)、東營(1位)、煙臺(3位)、泰安(3位)等地。其中,高等院校32人,占65.3%;研究院所15人,占30.6%;企業2人,占4.1%。近五年,全省新增院士11人,平均年齡57.8歲,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專家當選。
李華軍:守望海洋工程
李華軍 男,1962年生,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副校長,我國著名海洋工程專家,主要從事海岸與海洋工程研究
在海洋中建造的海堤、碼頭、人工島、采油平臺等各類工程設施,時刻都面臨著風、浪、流、潮等環境因素的干擾與破壞。面對這些潛在的危險,如何為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海洋權益維護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這樣的思考,直接促使李華軍一頭扎入近淺海海洋工程安全設計與防災技術領域,30年深耕不輟,并屢屢為海工人帶去國際水準的安防成果。
2000年夏天,李華軍在南京開會時意外得知,我國淺海區域投入開發的第一個年產量超200萬噸的大油田——埕島油田中心二號平臺,存在過度振動現象,卻遲遲找不到原因,成為“中石化十大安全隱患”之一。
回校后,李華軍馬上與埕島油田取得了聯系,希望承擔該平臺的診斷和治理工作。“一開始他們半信半疑,因為他們以前委托專業公司,但沒找到原因,也就談不上治理了?!闭劶爱敃r的情景,李華軍記憶猶新。
幾經周折,李華軍拿到了當時的檢測報告,他大膽判斷:前期檢測時傳感器布設的點數過少,不能涵蓋和反映整個平臺的振動狀況。最終,李華軍說服了埕島油田的負責人,允許他們登臺檢測。
為了獲得真實的數據,檢測選在風大浪高的冬天進行,李華軍帶領團隊成員頂著寒風、迎著波浪在平臺上架設備、布儀器。睡覺、研討、制訂方案都是在臨時騰出的儲藏室里,每次檢測都要在上面待六七天。
測得數據后,李華軍和團隊成員一遍遍分析、研究,一次次構建模型試驗,最終揭開了數據背后的秘密,平臺過度振動的原因找到了,還拿出了科學的治理方案。
為減少海洋動力因素對涉海結構物的破壞,確保其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穩定,李華軍帶領他的團隊,歷時10余年,構建起海洋工程設施安全防災、減災技術體系:創建了三維懸浮泥沙和地形演變模型以及三維浪、流、沙耦合模式,提出了環境友好型海岸結構水動力分析與工程設計理論,研制了能有效抵抗波浪沖刷和沉降變形的新型灘淺海結構,將安全、環保、經濟有效結合,推動了近淺海油氣田的低成本、高效開發。
近10年來,該系列創新技術在埕島油田海洋平臺、黃河三角洲保灘促淤等50余項工程建設中得到推廣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成果于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面對我國海上起重能力已不能滿足鉆井平臺建設需要的難題,李華軍率領科研團隊研發了大型海洋平臺結構整體安裝模擬與分析技術,解決了浮托安裝滑移裝船、系泊優化、就位對接等關鍵技術瓶頸,發展了海洋平臺上部組塊海上整體浮托安裝成套技術,使我國在該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比肩同步。
在李華軍看來,目前,我們國家在灘淺海工程領域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在深遠海領域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面對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都需要我們盡快走向深遠海。
2011年,李華軍著手大型深海平臺攻關研究。2014年,他領銜申報了“大型深海結構水動力學理論與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項目,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領域資助的首個重大基金項目。
包振民:察基因之微育扇貝良種
包振民 男,1961年生,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海洋生命學院院長,我國著名貝類遺傳學和育種學家,主要從事扇貝遺傳學與育種研究
11月23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包振民教授團隊的最新論文——“扇貝基因組揭示其對半附著生活方式和神經毒素耐受的分子適應機制”。
包振民教授課題組與北京諾禾致源公司、美國羅格斯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合作,繼蝦夷扇貝之后完成了第二種我國主養扇貝(櫛孔扇貝)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制,在雙殼貝類環境適應性的組學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領導完成了櫛孔扇貝首張高質量全基因組圖譜繪制的包振民教授,是我國著名貝類遺傳學和育種學家,潛心扇貝遺傳育種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完成多種扇貝的基因組圖譜繪制,使我國成為國際扇貝基因組資源中心,為扇貝種質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初,以包振民的導師、中國海洋大學貝類學家王如才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陸續攻克了扇貝半人工采苗技術、室內全人工育苗技術和筏式養殖技術,扇貝養殖這一產業在我國逐漸興起,并被譽為海水養殖業的第三次浪潮。
接過“接力棒”,包振民和他的團隊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貝類育種體系BLUP育種體系。簡單說,養殖企業或養殖戶在育種時,可以把親本的長度等生物形狀信息輸入電腦,這套體系就能依靠計算機的強大計算功能,迅速考察出該親本的“族譜”。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扇貝養殖業暴發了大規模的流行病害,一度成為制約我國扇貝養殖業發展的“大難題”。包振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致力于扇貝新品種的研發,培育高產抗病良種。
十多年的時間里,包振民率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了扇貝新品種“蓬萊紅”。該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產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強、殼色鮮紅、遺傳性能穩定等特點,一經推出,就贏得了水產養殖戶的喜愛,并先后于2005年、2007年、2008年獲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蓬萊紅”是我國自主培育的首個扇貝新品種。后來,結合“蓬萊紅”的優良性狀,包振民團隊又研發出了我國首個采用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培育的水生生物新品種——“蓬萊紅2號”,產量較“蓬萊紅”提高25.43%,成活率提高27.11%。
包振民團隊還成功研發出了富含類胡蘿卜素,具有抗氧化、抗疲勞、抗腫瘤等健康保健功能的“海大金貝”,并于2009年獲得了國家新品種認定。
包振民團隊構建了扇貝育種網絡平臺,育成“蓬萊紅”櫛孔扇貝、“海大金貝”蝦夷扇貝等5個國家審定扇貝新品種,改變了扇貝養殖依賴野生苗種的局面,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良種化進程。他們讓曾經是海珍品的扇貝,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包振民說:“這也是令我們育種人員感到欣慰的地方,通過我們的努力,給中國老百姓提供了大量高品質的蛋白質?!?/p>
孫金聲:讓超深油井不懼“地心烈焰”
孫金聲 男,1965年生,2015年受聘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我國水基鉆井液成膜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和抗超高溫鉆井液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油田打井,隨著深度的增加,地溫不斷增高,壓力不斷增大,井壁失穩、油氣儲層損害、鉆井液抗溫能力低、鉆井速度慢等難題,是長期制約我國油氣勘探開發的主要技術瓶頸。孫金聲教授近三十年來通過不斷創新,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方法、新產品和新技術,攻克了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我國鉆井液與儲層保護技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為開發深部地層石油資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5年,孫金聲受聘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目前是我省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非常規油氣高效開發”團隊領軍人才。
2004年,我國油基鉆井液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落后,處理劑材料品種不全、不配套、成本高,難以滿足現場施工要求。中國石油集團準備鉆我國當時陸上最深的一口風險探井莫深1井,該井所在地區深部地層預測壓力系數為2.12,預測井底溫度為204℃。想鉆此井,不但成本高、處理劑消耗量大、處理頻繁,而且鉆井復雜預計事故多、速度慢、鉆井周期長、生產安全和公眾安全風險大。在此過程中,抗超高溫高密度鉆井液技術是超深井鉆探成敗的關鍵。鉆超高溫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因鉆井流體抗溫能力低導致的技術難題,使用水基鉆井液鉆超高溫井時主要采用不斷處理鉆井液,加大化學處理劑用量來維持鉆井液抗高溫性能的辦法。
面對國家的重大需求,孫金聲迎難而上。十幾年來,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工作,經過艱苦攻關,最終揭示了鉆井液抗超高溫機理,發明了抗溫達240℃高密度鉆井液技術,確保了莫深1井于2016年8月按期開鉆。安全施工及順利完井表明,中國超深井超高溫鉆井液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同時為國內深層油氣藏勘探開發提供了技術保障,提升了我國深井鉆井技術水平及我國鉆井工程技術服務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
鉆井過程中井壁失穩和儲層損害是長期以來未解決的兩大世界性難題。過去,國內外傳統解決方法是采用瀝青和超細固體顆粒進行物理封堵,并配合化學抑制技術。
孫金聲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創立水基鉆井液成膜理論,這成為他的另一個主要貢獻。他在國際上首次研發成功化學成膜固壁與保護儲層鉆井液技術,開辟了通過化學成膜穩定井壁與保護儲層的研究方向,解決了長期以來我國深井井壁坍塌、漏失和儲層損害重大技術難題。穩定井壁、儲層保護方法從有選擇的物理封堵升級為非選擇的化學成膜封堵,行業核心技術因此實現了升級換代。
此外,孫金聲在頁巖氣、煤層氣及海洋大位移井鉆井液技術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使我國深井超深井、復雜結構井鉆井液主體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