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17-11-25 10:33:11
2017年11月17日,青島,在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永安路39號,有一座圓柱形的三層小樓,建筑四周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窗戶,與周圍的樓房相比,這座建筑頗具特色。如果不是看到小樓的墻外裝著空調外掛機,很難想像這就是一棟居民樓。說它是居民樓,其實也不準確,據了解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日軍炮樓,它建成于1938年。孫從孝一家已經在此居住了55年,一開始炮樓連一塊完整的玻璃都沒有,后來幾經改造,再后來就借著彈孔鉆出了暖氣管道,通上了暖氣。
孫從孝今年69歲,是地地道道的青島滄口人,父親曾在當時的電業部門工作,單位有職工宿舍。出生后,孫從孝就隨家人住在一間20平米的平房里,一直到他十幾歲的時候,才有機會搬出去。“家里還有爺爺奶奶,人口越來越多,小房子住不下了,父親單位就給安排了新的宿舍。”那個新宿舍,就是這座建成于1938年的日軍炮樓。
1962年,孫從孝一家正式搬進炮樓,擁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生活條件并沒有太大改變。“這之前是個食堂,煙熏火燎弄得內墻黑漆漆的一片,我們自己動手打掃。這還有個特點,冬冷夏涼,夏天舒服,到了冬天凍死人。”為了保暖,到了冬天一家人就擠在三樓的瞭望臺里睡覺,8平米的瞭望臺打上吊鋪,中間生個煤爐子取暖。
轉眼間到了1964年,孫從孝參加了工作,在當時的國棉八廠做保衛工作。手里有點工資了,作為家里的老大,孫從孝開始慢慢地改造炮樓,先是在三樓隔離出了一室一廳,而后又改造了樓下的公廁,居住條件這才慢慢改善。“那時候,弟弟妹妹們陸續參加工作,有的也慢慢地搬出炮樓,住進了宿舍。”
“這是我,后邊站的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們,我母親左邊是我妻子,我是家里的老大。你能想象到嗎?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們全家十幾口人,都住在這座炮樓里。”指著40多年前的一張全家福,孫從孝記憶猶新。
1975年孫從孝成家了,妻子魏愛琴是服裝廠的工人,結婚以后也住進了炮樓里。魏愛琴笑著說:“沒想到,我們的婚房竟然是炮樓。”婚后兩口子生了一兒一女,炮樓的三樓成了他們的四口之家。那時候老孫一個月工資不到40元,妻子魏愛琴的工資只有32.5元,兩個人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著家中老小。居住條件改善,但在生活上還是一樣艱苦,吃得最多的菜是白菜,冬天的時候一個月能吃400斤,新衣服舍不得買,往往是破了就打補丁。
時光荏苒,一眨眼到了90年代,孫從孝作為廠里的老員工,分到了一間大小不到20平米的樓房,住習慣了炮樓的老孫一家,并沒有搬出去。工資漲了,收入高了,又分到了房子,老孫一家的生活迎來了春天。因為炮樓的墻體太厚,石頭墻最厚的地方72厘米,盡管周圍的老樓早就通上了暖氣,但炮樓里始終沒通。2012年,當時在有關部門的推進下,老孫借著墻上的彈孔,在72厘米厚的墻上鑿開了暖氣孔道,給炮樓通上了暖氣。
“這張照片是我和老伴在泰國旅游照的,這個是在海南旅游……”嶄新的相冊里,都是孫從孝夫妻倆這幾年去外地旅游拍的照片。退休后,老兩口用攢下的退休金報旅游團,玩遍了全國各地,還去過東南亞。妻子魏愛琴說:“現在條件好了,兒子女兒也都成家立業了,我們要趁有時間,把年輕時想去但沒去成的地方全都走一遍。”
2015年,孫從孝單位分得的樓房拆遷,他家分得了50萬元的拆遷補償款。老兩口拿著這筆補償款,在李滄區環灣大道附近買了一套新房子。說起新房,孫從孝打心眼里高興:“真沒想到,我都這個年紀了,還能住上電梯洋房。”今年年初,完成裝修后,老兩口正式住進了新房子里,平日里養養花、遛遛彎,時不時地除去旅旅游,他們的生活過得很滋潤。
雖然有了新房,老兩口還是舍不得炮樓。每個星期,他們都經常回炮樓里住幾天,跟老鄰居聊聊天、喝喝茶。
如今,孫從孝的兒子一家三口仍在炮樓里居住,同住在炮樓里的還有另外兩家人。掐指一算,炮樓里已經住過老孫家5代人了。可以說,炮樓見證了孫從孝一家的生活變遷。
原標題:青島:老人在日軍炮樓住了55年 打通彈孔裝暖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