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1-15 08:13:01
日前,文化部發布最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結果。截至普查標準時間2015年8月31日,全國共有348個劇種,其中山東有28個。我省地方戲曲生存現狀如何?發展是否平衡?
三個歷史悠久劇種“回歸”
“這次普查,我們向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信息平臺提交有效數據2800余條,上傳圖片1300多張,認定新增鷓鴣戲、蛤蟆嗡、扽腔三個劇種。”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戲劇影視研究所副主任趙峰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省市縣文化部門及相關普查機構按照文化部統一要求,對全省地方戲曲進行實地調研。
據統計,山東28種地方戲曲中,本土劇種24種,包括呂劇、山東梆子、柳子戲、五音戲、萊蕪梆子、柳腔、茂腔、大平調、四平調、兩夾弦、棗梆、東路梆子(章丘梆子)、大弦子戲、藍關戲、一勾勾(四音戲)、扽腔、王皮戲、八仙戲、鷓鴣戲、端鼓戲、墜子戲、蛤蟆嗡、漁鼓戲(道情戲)和柳琴戲;跨省劇種4種,包括京劇、豫劇、河北梆子、評劇。
認定新增的三個劇種并非“新生兒”。“鷓鴣戲、蛤蟆嗡、扽腔是山東發展歷史悠久的劇種,因種種原因,未能寫入戲曲志。我們長期關注三個劇種的發展,借助普查這一契機,將長期搜集整理的資料按要求提交平臺,并通過審查。”趙峰介紹。其中,流布于冠縣以及周邊縣區的地方戲曲蛤蟆嗡,是全國唯一重新恢復的劇種。
部分劇種面臨消亡風險
據了解,我省地方戲曲生存現狀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呂劇、柳子戲、山東梆子等劇種生命力旺盛,劇目創作繁榮。以呂劇為例,我省現有劇團近200個,2017年省呂劇院全新創作大型革命歷史題材呂劇《大河開凌》,劇本已基本定稿。二是柳腔、四平調等劇種傳承保護體系完善,但欠缺活力,演出以傳統劇目為主,吸引力有限。三是藍關戲、一勾勾、漁鼓戲等劇種藝術根基不牢,面臨消亡的風險。有的劇種僅存一個民營院團,力量十分薄弱。如果不及時保護、加以傳承,很可能就被人們忽略和遺忘。
省文化廳相關人員說,除了劇種自身發展因素外,外來文化的沖擊、多元的文化消費方式,不斷削弱戲曲的群眾基礎。“當前,我們對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僅限于保護劇種本身,沒有對它的生存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進行整體保護,使它游離于文化生態之外。”此外,部分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落后于時代發展,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戲曲僅以原來的形態和面貌保存,就會逐漸脫離社會而喪失活力,最終退出現實舞臺。推動戲曲發展,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新需求,推陳出新,保持生命力。”
“三位一體”搶救瀕危劇種
課題報告《山東瀕危地方戲曲劇種——蛤蟆嗡研究》、紀錄片《難割舍的蛤蟆嗡》和大型蛤蟆嗡戲曲《武訓舍情》,是《尋百年之聲,傳文化之脈——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齊魯文化傳承傳播工程”重點課題項目“拯救瀕危劇種蛤蟆嗡”成果集》的組成部分,是普查工作人員為蛤蟆嗡申請“身份認證”的資料成果。這是省藝術研究院實施的第二個地方戲曲瀕危劇種“三位一體”搶救性恢復項目。
“三位一體”,就是恢復一部瀕危劇種代表性劇目、拍攝一部反映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工作的大型文化紀錄片、形成一部地方戲曲研究理論成果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離不開科研的助力。我們對地方戲曲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模式,進行系統研究并加以理論化,形成學術成果,為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參考樣本。”參與蛤蟆嗡搶救性恢復項目的有關人員說。
自2016年起,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作為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執行團隊之一,跟隨7位戲曲項目傳承人,用鏡頭記錄他們演藝、教學和生活狀態,進行口述史、實踐片、教學片、綜述片的攝錄、剪輯、制作及資料收集、文獻整理等工作。“他們分別是呂劇、山東梆子、四平調、五音戲、柳子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通過收徒傳藝的方式,將所承技藝傳授給專業演(奏)員及廣大戲迷票友們。”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長劉博介紹。(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