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8-13 20:58:08
齊魯網濟南8月13日訊 今天,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災后水產養殖恢復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科學指導生產。
及時檢修設施設備,保障生產正常進行
進排水設施。注意檢查池塘、工廠化車間和外塘、圍堰的水源和進排水口是否受到影響、是否發生潰壩,檢查砂濾井、進排水涵閘、管道是否堵塞,如有問題盡快修復、清淤、加固,保障養殖進排水通暢。無法及時修復的,可設置攔網等臨時攔擋;無法修復的,要及時捕撈、減少損失。
大棚基礎設施。排查電力設施、設備等,抓緊維修和重建,確保增氧、控溫、循環水等設施設備的正常運轉。檢查大棚、水壩等生產設施,及時清除積水,修補被損壞的覆膜等保護層,修補壩體,保障災后漁業生產的安全開展。
海上設施。臺風過后,在保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及時出海檢查養殖筏架、網箱、平臺等設施,分片、分區同步檢查、及時回收。對于受損較輕的海上設施,及時調整間距、加掛浮漂;對于受臺風影響明顯的海上設施,及時通過減少梗繩、浮漂等方式整理筏架,并重新更換浮漂;對于受損嚴重的海上設施,及時清退上岸統一處理并進行補足或修復,確保正常養殖生產的有序進行。
及時調控水質,加強養殖管理
防止水體污染。臺風暴雨過后大量淡水攜泥沙、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進入養殖水域,特別是淡水養殖池塘,應及時清除塘內漂浮、懸浮的垃圾、浮沫和其他雜物,防止水體污染。對灘涂等開闊水域,應密切關注水質變化,并按照預案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及時調控水質。如果形成池塘內澇,有條件的應盡力排澇;海水池塘要及時排淡,水源條件好的應及時、適量進水,但若進水口鹽度過低則應避免進水;淡水池塘應在外源水質穩定后再進水。水質和底質調控相結合,預防臺風暴雨過后池塘倒藻、大型藻類腐敗等情況發生,及時施用微生物制劑、底質改良劑進行調控。
預防次生災害。及時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可采用潑灑生石灰、漂白粉等方法進行清塘消毒;注意池塘增氧,結合施用增氧片或增氧顆粒防止缺氧,在悶熱、無風或陣雨時應及時開啟增氧機;臺風暴雨過后應加強水質相關理化指標的監測,防止因水質惡變引起次生災害的發生。
做好存量調查,及時、適量補充
摸清存量。及時開展災后漁業存量摸底調查工作,采用取樣調查、投餌推算等方式科學評估水域內養殖生物現存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種補放等后續工作。
補放苗種。根據養殖種類、養殖模式、養殖周期、苗種存量等靈活采取措施。剩余比例高于60%的水域,建議適量補充適當規格的苗種;剩余比例低于30%的水域,可考慮及時騰退、轉換品種。苗種來源可考慮逃逸回捕、相互調劑、就近調入或重新投放。補放苗種要注意嚴格把握質量。
加強疫病監測,有效防治病害
加強災后疫病監測。提高災后疫病防控意識,加大疫病監測力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受災地區突發性、暴發性疫病的監測工作,及時處置突發水生動物疫情,按要求逐級上報,做到早準備、早發現、早防控、早處理。繼續做好大宗養殖品種的常規性、多發性疫病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加強疫病防控的培訓和指導。
做好防疫物資調撥和儲備。及時協調落實水質改良調控、消毒和治療等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物資的生產、運輸和儲備工作。
做好死亡動物的無害化處理。及時打撈病魚、死魚、傷魚和養殖水體中的其它雜物,無法利用的要采取填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措施,并對打撈工具、器皿和人員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病原滋生和傳播。
落實病害防治措施。及時巡塘,掌握病情;加強鹽度和溶解氧監測,做好鹽度調節和增氧措施;做好養殖生物疫病的生物防控措施;適當投喂抗應激藥物和植物源免疫增強劑等藥物,減少病害發生,增強水產動物體質,提高抗病力,迅速恢復生長。
做好技術服務,強化科學管理
做好技術服務。受災地區要成立技術服務專家組,也可通過各種方式將專家組成員名單、聯絡方式告知養殖戶,確保養殖戶得到及時的技術指導。
強化科學管理。加強巡查,記錄水質、溶氧等基礎數據,根據環境變化指導科學管理;適當調整放養密度,適當投喂精料;投餌要循序漸進、少量多次投喂,并隨環境條件趨穩逐漸增加投餌量。
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可根據本要點并結合實際,細化制定適合本地情況的災后恢復生產技術措施。
閃電新聞記者 劉金旺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