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8日訊 今天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海洋強省建設有關情況。發布會上,就目前山東實現智慧海洋戰略的瓶頸,切入點在哪里等問題,現代海洋產業智庫專家、山東大學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吳锜回答了記者提問。
吳锜表示,發展智慧海洋是國家戰略,也是山東海洋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智慧海洋是海洋物聯網與傳統海洋產業的深度結合和在海洋產業中的廣泛應用。把過去的“養殖靠天吃飯”“靠經驗估摸”“碰運氣”變成靠大數據準確預測。以海水養殖為例,前幾年北方沿海因為夏天天氣炎熱,導致海水中溶解氧減少,造成了從山東到遼寧沿海養殖海參的大面積死亡。假設大數據可以提前預警海水水溫的升高,則可以幫助養殖企業減少巨大損失。若從海水養殖到運輸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都建立起了物聯網,實時感知和監測各個環節,則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降低風險,還可以保障水產品的質量與安全。這么好的一件事,今天為什么還沒有實現?因為今天還沒有實現海洋物聯網,海洋物聯網就是發展智慧海洋的瓶頸。
什么是海洋物聯網?海洋物聯網是由三層組成:第一層是感知層,通過海洋傳感器采集數據;第二層是傳輸層,通過通訊技術傳輸數據,在水下有超聲波、光纖、藍綠光通訊,水面上有5G、微波通訊或衛星通訊;第三層是基于人工智能軟件算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歸納、整理,找出內在規律、預測趨勢,挖掘出單靠人類智慧所無法獲得的深度信息,然后將此信息反饋給前端應用,實現“靠大數據”進行預警、預測,并實現對現場的精準控制、監測、操作,目的是提高效益、降低風險、自主實時決策。
《山東省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指出,要“重點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電集成芯片級傳感器,探索建立小型低成本的海洋浮動傳感器網絡,持續感知大范圍海域”。由低成本、小型化、低功耗的如同籃球尺寸的浮標,簡稱小浮子,搭載著低成本微型化的海洋傳感器,可以布防在任意地點,在海上漂流數月甚至數年,如同數千只漂浮的眼睛和耳朵可以搜集到海面、水下和海底的詳細數據信息,如海水的溫度、鹽度、流速、水下噪聲等,實現對海上及海面下活動的詳細、持續的監測。以小浮子作為傳感器節點,將獲取的數據通過衛星傳輸到“云”網絡進行實時分析,在大片海域實現持續感知海上及水下的態勢。這些信息可為海洋學家、氣象學家、生物學家、海洋牧場、海上大型裝備提供感興趣的大數據。如從內部觀察颶風的形成,根據海水環境參數優化養殖品種,減小養殖風險,發展更加智能化的海洋裝備。雖然衛星可以提供遙感信息,但光學衛星看不透云層,雷達衛星覆蓋范圍有限,而且它們對海水的穿透深度有限,無法對水下發生的事情實時感知。在發展低成本的小浮子過程中所產生出的低成本海洋移動平臺與低成本海洋傳感器等技術將可以廣泛應用到海洋裝備、海洋牧場等應用中,催生智能化海洋牧場、智能化海洋裝備,這些都是智慧海洋的核心組成部分。
目前,山東已經啟動了針對海洋物聯網的關鍵技術的研究,未來,智能化小浮子、智能化海洋牧場、智能化海洋裝備都可以在山東落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