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6日訊 鄉村振興戰略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山東把“三農”工作置于重中之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在德州市陵城區大李村,這季冬小麥村里又擴種了1300畝優質強筋小麥——濟麥44。
“濟麥44這個高強筋優質小麥每畝單產能達到1200多斤,比普通麥子(價格)高一毛錢,一畝地多賣100多塊錢,所以說大家伙的很認可這個品種。”德州市陵城區義渡口鎮大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功華告訴記者。
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山東堅持高產與優質結合,不斷提升種子研發能力。2020年,濟麥44連續刷新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記錄,在壽光市百畝方實打驗收,平均畝產達到732.23公斤,在濰坊寒亭區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766.62公斤。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曹新有介紹:“濟麥44的審定較好協調了產量與品質這個矛盾,目前正在大面積的示范推廣。我們已經是審定育成18個小麥新種產品,涵蓋高產類型的濟麥22、濟麥23,優質強筋類型濟麥44、濟麥229等系列品種。 ”
良種還需良法配套,山東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100多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4000萬畝,筑牢了糧食安全底線。2020年,山東糧食平均單產、總產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總產量1089.4億斤,較上年增18億斤,增加量約占全國總產增加量的16%。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劉開昌告訴記者:“連續七年產量穩定的一千億斤以上,在全國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充分發揮良種和關鍵技術的作用,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融合,然后大幅度挖掘糧食的單產潛力。”
大糧倉、大農場遍布齊魯大地,扛起了糧食安全重任,也鼓起了農民錢袋子。在濰坊市寒亭區前闕莊村,2020年度集體經濟收入分紅大會正在舉行,700多名村民每人分到了3600元。
“俺今年是領了兩萬三千塊錢,比去年還多不少,挺高興啊,我們的日子現在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濰坊市經濟開發區雙楊街道前闕莊村村民陳小俏說。
2018年起,村里與荷蘭豪根道溫室制造公司合作建設東籬田園綜合體,應用智能采光、無土栽培等先進技術種菜,農業產值邁上新臺階。
濰坊市經濟開發區雙楊街道前闕莊村黨支部書記于英智告訴記者:“為我們村和周邊的村莊解決了200多個就業崗位,2020年我們產出的農產品就為我們村增收了600多萬元,我們拿出了一半來給村民進行分紅。”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山東已累計創建8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6個省級以上田園綜合體,構建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產業園體系。由陸地向海洋,在15.96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大海上,山東的“海上糧倉”也正在加緊建設。在煙臺長島海域,全國第一個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投入使用,年產鮑魚100多噸。
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李盛平告訴記者:“突破了傳統的鮑魚、海膽在外海、深海人工養殖和對養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的優勢,真正實現了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煙臺中集來福士國鮑一號網箱技術經理劉振明介紹:“我們深遠海能夠養殖六層,增加了養殖效率。”
由淺海走向深遠海,目前,山東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達54家,占全國的近40%。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云表示:“我們抓結構調整,在全國這幾次大的農業結構調整,一直走在前列。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山東的農產品應該說是供應充足,價格也基本平穩,體現了我們山東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