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8日訊 近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小麥抗赤霉基因Fhb7的克隆、機理解析及育種利用”成果位列其中。
小麥赤霉病,堪稱小麥“癌癥”,是全球小麥生產中面臨的重大病害,也是威脅世界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難題。它不僅造成小麥減產毀質,其產生的嘔吐毒素還會嚴重污染食品和飼料,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三級致癌物,可引起人畜中毒。長期的生產實踐證明,小麥赤霉病基本不可治,預防難度也非常大,因此培育抗病品種成為最佳選擇。
小麥赤霉病
據山東農大官微,孔令讓團隊發現,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攜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將其命名為“Fhb7”。自2016年,孔令讓團隊開始進行基因克隆,分析了2.5萬株實驗小麥,將重復性的DNA擴增實驗做了至少30萬次。
長穗偃麥草
歷經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細定位、圖位克隆、抗病分子機制解析等20年長期探索,團隊最終成功將Fhb7轉移至小麥品種,并明確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的穩定抗性和應用價值。
目前團隊選育的多個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系已進入國家及省級區域試驗或生產試驗,并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為從源頭上解決小麥赤霉病世界性難題提供了“金鑰匙”。另外,數據表明,Fhb7基因還可以有效分解嘔吐毒素,產生解毒效應,這一特性有望在糧食深加工和飼料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有效解決我國存儲糧積累造成的嘔吐毒素污染問題。
該成果于北京時間2020年4月10日,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雜志(Science,2020,368:eaba5435)。這是我國小麥領域的首篇Science文章,也是我國小麥重要功能基因研究領域的首篇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主刊文章。
據山東農大官網消息,孔令讓,山東省小麥分子育種學崗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山東遺傳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小麥分子生物學,小麥及其近緣植物優異基因發掘及利用,小麥-病原菌相互作用及功能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小麥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自2015年起開展“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的資深專家評選,并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產生,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