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日訊 7月3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舉辦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座談會。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研究中心高質量建設,進行座談交流。六位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首批特約研究員代表交流了認識體會,專家發言進行摘登如下。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大基石
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 韓慶祥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具有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更具有一批理論研究骨干,發表了許多有分量有影響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山東省委及相關部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黨中央批準山東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是對山東省在研究黨的創新理論方面的充分肯定。
黨的十九大報告分別從“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略”,這是基本遵循。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把“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作為權威的邏輯起點、總體框架和立論基礎,按照“綱舉目張”的思路,依據社會主要矛盾,進一步從“基本觀點”“基本方略”中提煉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觀點”。
就國內視野而言,蘊含在根本觀點中有“三大基石”,即人民中心論、民族復興論和強大政黨論。這有文本根據。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和中外媒體的見面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核心內容是“三個擔當”: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
為民族擔當,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講的是國家或民族“強不強”問題,實質是民族復興論;為人民擔當,就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講的是人民生活“好不好”問題,實質是人民中心論;為黨擔當,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加強我們黨自身的建設,這講的是我們黨“硬不硬”問題,實質是強大政黨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整體上聚焦于解決這三大根本問題,人民中心論、民族復興論、強大政黨論,是這一思想的三大基石。這也有實踐依據。社會主要矛盾在黨中央治國理政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意味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歸根到底是解決三大根本問題:人民生活“好不好”、國家“強不強”和政黨“硬不硬”。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質上是解決人民生活“好不好”問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實質上是解決國家“強不強”問題;解決這兩大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人自身必須硬,由此需要解決政黨自身“硬不硬”這一根本問題。這三大根本問題分別是人民中心論、民族復興論、強大政黨論所解決的問題。
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顏曉峰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啟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蘊育新跨越的重大歷史節點上應時而立、應運而建的。新征程新跨越更加要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更加要求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更加要求深化理論研究、理論武裝、理論宣傳,研究中心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就精辟闡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文明之間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的關系,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指明了正確方向。“兩個創造”的實質就是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明新形態。
社會制度是文明發展的產物,又是文明變化的基礎。以社會制度為標志區分現代化文明,存在著兩種文明形態,一種是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一種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在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構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石;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舉。
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明新形態,我們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仍然任重道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新的創造性實踐。要充分認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發展階段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艱巨性,不是輕輕松松、順順當當就能完成的,還要進行新的長征、攀登新的高峰;要充分認識全面建設、協調發展、統籌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復雜性,更好發揮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人民中心的政治優勢,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要充分認識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性,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創造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明新形態,是最有說服力感召力的引領力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儒家文化背景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 王學典
山東作為孔孟故鄉,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為我們深刻理解和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天然優勢。我們要抓住難得機遇,不辜負中央信任,把儒學資源挖掘好利用好,把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建設好打造好,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好領悟好,推動山東思想理論和文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儒家文化之間的天然聯系。
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儒家民本文化高度契合。儒家民本文化的核心,不僅在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心向背關系社稷安危,關系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為政者要仁民愛民,贏得民心,更在于注重利民、富民,把調整民眾正當的物質利益放到重要地位。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思想,是對深厚的傳統民本文化傳統的光大,既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生動展示,也是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血脈與情懷的集中彰顯。
二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密不可分。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既要順應自然,又要順應社會的客觀規律。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也就是把解決發展動力問題、發展不平衡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和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引領高質量發展。這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當代中國的鮮活注腳,也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典范。
三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儒家協和萬邦、仁覆天下的追求基本一致。儒家的天下觀念,主張以和平共處、友好協商為基調協和萬邦,展示了開放包容的襟懷;儒家以天下歸仁為己任,秉持“利萬物而不爭長短”的理念,倡導平等互利,重視公平正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與傳統儒家的天下主義直接相通。
當前,在一系列全球性風險和挑戰面前,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才能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怎樣才能擔當起大國責任,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恐怕還要重新審視儒家智慧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
黨的百年奮斗主題與黨的目標綱領
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名譽院長、教授 包心鑒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提出一個重要論斷:“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黨百年奮斗的主題歸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我們深刻認識黨的百年輝煌歷史、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深刻認識如何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視角和認識維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第一,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從一開始就肩負著實現人民解放、謀求民族獨立的歷史重任。
1840年鴉片戰爭,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大門,從此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指引、中華民族苦難命運的刺激與警醒,這兩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所特有的建黨思想和建黨動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內在地成為黨一切奮斗的主題,成為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和奮斗目標的最實際行動。
第二,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實現黨的綱領目標不懈奮斗的最集中體現。 歷史和實踐深刻表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進行的不懈奮斗、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所積累的成功經驗,為如何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如何腳踏實地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偉大理想,作出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因此,黨的百年奮斗主題與黨的目標綱領是內在統一的。實現這個統一,正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戰斗性和人民性的根本所在。
第三,新征程新使命,要求我們把黨的奮斗主題與黨的目標綱領更加有機地統一起來。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指出,“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邁步新征程,共產黨人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黨的百年奮斗主題與黨的綱領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把眼前的努力與崇高的理想有機統一起來,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中實現黨的遠大目標和崇高理想。要樹立遠大目標,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要堅定道路自信,堅定不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要堅持腳踏實地,把美好夢想轉化為艱苦奮斗的實際行動。
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幾點思考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世界政黨研究中心主任 王韶興
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有一項重要理論工作,就是要通過嚴肅而科學的學術化凝練、學理化闡釋、學科化構建以及邏輯化表達,進一步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建設、科學體系建設、價值體系建設。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依靠理論本身的智慧啟迪、思想偉力、邏輯魅力和道義感召力,在高質量“自信”的基礎上,贏得新的更高層次上的“他信”,進而在國際活動中更好地做到:“有理說得出、說了傳得開,傳了有人信。”
第一,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的“三部曲”。十九世紀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成體系的關于人的徹底解放、全面發展的新理論和新實踐。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開創了具體民族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道路。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已經并繼續創造——人的徹底解放、全面發展的新的理論形態和新的實踐樣態。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精神旗幟捍衛、守護的典范;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繼承、堅持的典范;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發展的典范;是根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的偉大創造的典范。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在新的征程上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并使之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前提、邏輯起點、價值追求和實踐要求。
第二,準確把握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要求。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其中,馬克思主義是精神和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基和滋養,中國共產黨是實踐主體和政治主導。如何做,關鍵在于通過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創造,實現二者的“內在整合”與“價值融通”。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二要立足時代發展和現實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要深入開展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四要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兩種錯誤傾向。
第三,加快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化、學理化、學科化建設。以高度的理論自信和學術自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通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化凝練、學理化闡釋和學科化把握,從話語生成機理、話語表達形態、話語國際融通等不同維度,進一步揭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終極意義、世界意義、民族意義、國家意義,以及對于“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成長的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有秉性與實踐方略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袁紅英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實踐探索的全新概括,是對百年大黨帶領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辟總結。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走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從1956年黨章提出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現代化,到196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新中國初期的現代化建設布局初具輪廓。改革開放以來,從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抉擇,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路徑日益清晰。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走“新四化”的道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基本定型。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是多元現代性比較中的自主開創型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以徹底解決歷史深層次問題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自主開拓型現代化。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1952年底,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為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完成,消滅了中國幾千年的絕對貧困,為我國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現代化強國夢掃除了巨大障礙。隨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飛躍。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開放性特征的世界型現代化。一是發展格局具有開放性。中國現代化進程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大國姿態,始終堅持中國立場、中國問題、中國方案,創建了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為世界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多元選擇。二是發展貢獻具有世界性。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作為人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國家,將使全球現代化人口比例從當前的17%提高到37%,世界現代化版圖的格局將被深刻改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世界情懷和全球視野的現代化,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現代化版圖的現代化。
閃電新聞記者 陳洋 張偉 李嬌陽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