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1-20 18:08:01
【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融媒體紀實專欄】
【家鄉的風】⑧
那香味兒,是故鄉傳來的“電波”
文|趙國徽
編者按:
“風”,不僅是家鄉的民風鄉俗,更是一個地區人文素養的縮影。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尋民間的山東鄉俗,創新傳播齊魯文化,齊魯網發揮融媒體整合傳播優勢,推出大型互聯網融媒體紀實專欄《家鄉的風》,邀請人文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鄉間街坊,對記憶中的鄉俗進行全景式“掃描”,通過對民間生活習慣、禮儀、美食等習俗的原生態再現,觸摸看得見的鄉愁,傳達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樸實樸素的優秀傳統美德,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基因和豐富內涵,提升其原典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本質,讓這些充滿正能量的鄉俗成為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教材。
今年濟南的冬天比往年來的早了一些,一場冰雪抖落了門前銀杏樹的葉子,滿地金黃。仿佛一夜間,改變了整座城市的“精氣神兒”,寒風蕭蕭,凍得讓人把脖子直往自己衣服里鉆,說話冒出的“哈氣”,一會兒像馳騁在路上的小火車,一會又像農村里一戶一戶人家的煙囪…
冰雪抖落了門前銀杏樹的葉子,滿地金黃
這是我來濟南的第四個冬天,作為一個從外地來到省城的人,對“吃”有著無限的感慨。特別是在冬天,沿著經十路從東往西,亦或周末走街串巷,看到熱氣騰騰冒著白氣兒早晚餐點,腦海里對吃的向往如海山般在腦海里涌現,只是不管走到哪吃到哪,唯獨對肉丸子“味兒”的感覺,卻無法撼動記憶里長輩手藝。那手藝和味道,看似簡單,卻透著智慧的“靈魂”,就像這濟南冬天的“精氣神兒”,任何“舶來品”食物也無法沖淡,任何嗅覺也都無法代替。
肉丸子有好多種做法,我對“炸”情有獨鐘。在物質生活并不富裕的歲月里,吃肉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要是吃上一頓炸肉丸子,那可是一年里味覺與心理最美好的滿足。毫不夸張的說,我是吃炸肉丸子長大的。因為啊,肉丸子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吃到,吃了就長了一歲。
炸肉丸子
在童年的記憶里,炸肉丸子就是過年,過年就是炸肉丸子,傻傻的樂了好多年。以至于到現在,每次吃到母親炸的肉丸子,不管是在哪,都有一種過年的喜悅感,一家為過年而準備各種年貨的畫面,常常在腦海里映現。
每到春節前夕,母親總會問詢父親,“今年咱家割多少肉?”,父親的回答似乎永遠都是那句“越多越好”,還有那句“今年多炸點肉丸子”。第二天大清早,母親便早早的去集市挑選肉去了。等過了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父親就開始張羅炸肉丸子了,選料備料一樣馬虎不得。先把一年來攢下的零碎八角放鍋里炒干,在蒜臼子里碾壓成細末,然后放細紗布篩一篩,得到的八角粉,跟蔥姜一起是肉丸子香味兒的“點睛”佐料。拿出角落陳放的磨刀石,噌噌噌,磨一磨菜刀,隨后父親將母親買回來的肉,左一刀右一刀,技術嫻熟的搭配好肥瘦,咚咚咚的一上午,把肉剁成細小的肉末。這剁肉可有好多的門道,把肉剁的細到何種程度,什么時候放蔥、姜,什么時候放八角粉,把肉香勾出來,很是值得研究一番。如果啊,此時要是在鄉村里走一圈,總會聽到左鄰右舍咚咚的剁肉聲,或者聞到那香味,心中總會默念一句:“肯定沒有我家的好吃。”
在童年的記憶里,炸肉丸子就是過年,過年就是炸肉丸子,傻傻的樂了好多年
這肉丸子只有肉自然是不行的,只有肉既顯奢侈,又不能在油炸是自然成形,需要放一樣日常的主食:饅頭,而這成了肉丸子松軟的關鍵。經過寒凍的饅頭,剝去面皮碾成碎末,根據肉餡的多少酌量放入,就是因為這一小小的技巧,在親戚自己組織的品嘗肉丸子口味排名中,我們家的肉丸子每一年總會拔得頭籌,這是后話了。猶記得每一年姥姥的生日,姥姥總會炸一大鍋肉丸子,用一個黑陶的盆子裝著,我們這些孫輩們會每人發一個碗,一碗一碗的吃。不過啊,姥姥為了讓孫兒們能多吃一點,這些肉丸子里面加了好多面粉,這樣就能炸好多好多的“肉丸子 ”,雖然口感比不上過年的時候,可那時能大碗大碗吃,腦海映現著綠林好漢吃肉的情景,一股江湖英雄豪氣油然而生,那時候的我們無疑是幸福的,也是滿足的……
一切準備妥當,父親會召喚我們一聲,架油鍋、鋪蓋墊,頓時熱鬧起來。這肉丸子的大小拿捏可是一項技術活,梁實秋先生在《炸丸子》里曾說:“炸丸子上面加一個‘小’字,不是沒有緣由的。丸子大了,炸起來就不容易炸透。如果炸透,外面一層又怕炸過火。所以要小。”不過在我看來,肉丸子也不能太小,太小炸的太干,等款待賓客,把肉丸子再過一遍油,會變得太硬,口感自然就差了一些。這炸的過程可要耐住性子,一個一個的往油鍋里放,速度要快,還要勤攪著鍋里的,防止炸糊了,這手足舞蹈的可是不輕快。
"我想人沒有不愛吃炸丸子的,尤其是小孩。小時候,根本不懂什么五臭八珍,只知道小炸丸子最為可口。"(梁實秋《雅舍談吃·炸丸子》)
孩童的時代,炸肉丸子由父母來完成,我和弟弟自然就當成了“小跑堂”,不過大多數時間父母都會喝令我們在房間里待著,讓我們老老實實看電視,既防止我們嬉鬧碰上油鍋,又防止我們偷吃。不過此時的心緒已經不在日常向往的電視上了,而是那剛剛出鍋的肉丸子了。弟弟精靈,一會兒出去幫母親添添柴火,一會兒幫父親挽挽袖子,這一來一回,總能帶回幾個剛出鍋的肉丸子,迫不及待的給我一個,咬開吹一吹熱氣,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口下肚美滋滋的卻不知道什么味兒。此時,母親常常會問一句:“咸淡怎么樣?”哥弟倆異口同聲的回答:“沒嘗出來。”母親也會再來一句:“再拿個嘗嘗吧。”哥弟倆相視一笑,簇擁而去,好不痛快。
歲月流逝,味道不變。炸肉丸子已經不再是只有在過年時候做了,后來,每逢大小節日、每次遠道回家,母親總是會炸上幾盤肉丸子,弟弟也漸漸成了炸肉丸子的能手。后來,每逢春節,我和弟弟也不跟以往那樣看電視了,挽起柚子,洗干凈手,像當年父母準備食材一樣,咚咚咚的忙活起來……十幾年過去了,有時候,聽到咚咚咚切菜聲,或者聞到熟悉的香味,就像是老家傳來的電波,那肉丸子的香味在腦中縈繞,久久不能回過神兒來。后來,口味兒“叼了”,再也不饞肉了,可對那炸肉丸子仍舊是“垂涎”。后來,我也結婚了,妻子跟我回了一趟家,自然也就能享受這道“口福”,后來她常常跟我念叨:“那肉丸子真好吃。”
炸丸子,圓圓的,金黃色,易保存,可充饑,不知是誰調理出了這道家常名菜,也不知道傳承了多少年,卻漸漸成了“故鄉”的代名詞。姥姥教會了她的孩兒們,母親教會了我們,祖輩的智慧與簡樸,就這樣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在時光的穿梭里。慢慢地,我也要當父親了,想想即將出世的娃,他可是有口福了,將來我得教他炸肉丸子……
專家點評
“祖輩的智慧與簡樸,就這樣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在時光的穿梭里。”作者通過一個“肉丸子”,聞到了故鄉的味道,嗅到了兒時的滋味。在這個充滿浮躁與金錢的時代,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了“泥土”的味道,帶來了兒時村莊里純真的人性、自然的原貌。作者筆下的的丸子,已不僅僅是食品,而是年代,是記憶,是鄉土,是情懷,是寄托。
作者簡介
趙國徽
趙國徽,文學碩士,現任齊魯網齊魯時評頻道主編。自2015年以來,以“趙小咒”、“七江寒”為筆名,已發表近40篇文章,內容以新聞評論、回憶散文為主,被人民網、環球網、鳳凰網、荊楚網、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網站轉載。自2013年工作以來,多次獲得山東新聞獎、山東廣播電視網絡新聞獎、個人先進等榮譽稱號,現繼續奮斗在新聞評論第一線。
誦讀嘉賓
戴晉
戴晉, 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經濟頻道《財富早班車》、《環球旅行家》欄目主持人,每天早上,都會為廣大聽眾朋友帶來最新的新聞資訊。“我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因為我不僅把自己的愛好變為了工作,還一直享受著工作帶給我的快樂與感動。”戴晉認為, 主持人很像待客的主人,待客之道首先要真誠、要親切、要熱情,還要有相對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經驗,如果有一定的幽默感就更好了,這樣會使客人很快放松他緊張的神經,有一種賓至如歸之感。
傳承齊魯鄉俗文化遺產,以文會友,歡迎關注齊魯網!
版權說明:本平臺文字信息版權屬作者所有,音視頻報道系「齊魯網」獨家制作,并享有版權。本平臺所使用的音樂、圖片來源于網絡,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授權事宜。
>>>相關閱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