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1-10 17:46:01
齊魯網1月10日訊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手工活效率低,費時費力,一些老手藝面臨著失傳的境地。獲得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呂鳥籠,時至今日已經傳承了一百多年,現在他的傳人依然在延續著手工雕刻鳥籠的技藝。
方呂鳥籠制作技藝起源于壽光市上口鎮西方呂北村,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30年的歷史,第四代傳人王洪吉從1980年開始學習,到現在也已近40年。
王洪吉告訴記者,百年之前,西方呂北村制作鳥籠蔚然成風,村里也有過不少優秀的手藝人,但是時過境遷,到現在方呂鳥籠的傳人已經寥寥無幾。而方呂鳥籠對王洪吉來說,也成為了一生都不能割舍的家傳手藝。
據了解,王洪吉傳承方呂鳥籠是受到他老爺爺王岱海的影響,在老人的熏陶之下對鳥籠有了認識。從那時候開始王洪吉就開始制作鳥籠。
在制作鳥籠的過程中,每次都做的很多,有時候做十件八件也做不出就很好的效果,他每天都加緊練習。漸漸地,王洪吉的技藝越來越嫻熟,經歷了幾十年歲月的打磨,他深知肩負起技藝的傳承和弘揚是自己責無旁貸的家族責任。
王洪吉介紹:"最難的就是在于鳥籠雕刻,雕刻工藝無止境,在一個不到三厘米的板,頭驢的四條腿都是鏤空的,這樣的工藝是很高深的。雕刻最關鍵的是做出這個人物的形象來,要做的逼真。下刀的時候還得做出力度來,要是著急了,一刀子戳下去,斷了秸子這就是廢品了。
如今,方呂鳥籠已經逐漸由一種傳統的實用器具發展成為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在扎制工藝上也更加精益求精。從王洪吉制作的鳥籠上可見,籠腳、籠門、抓手、把子等處雕刻著“耕讀漁樵”、“琴棋書畫”及“八仙過海”等傳統圖案,雕工精美,人物栩栩如生。
王洪吉驕傲地說,方呂鳥籠做工精細、制作工序繁雜、藝術附加值較高,已先后被評為“壽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榮譽的取得,經過了幾代人不斷地努力,從選材、鉆孔到一刀一刀地雕刻,每步工序都要用心,每件作品都得是精品。
王洪吉說,有的鳥籠賣出去幾十年顧客都不舍得用。“我曾經有一只鳥籠,上了三遍油,一直沒用。過幾年上幾次油,過幾年上幾次油,用油紙袋包裝收藏”。現在,王洪吉的兒子王建勛也在學習做鳥籠,方呂鳥籠有了第五代傳人,希望這樣的老手藝能夠永世傳承。
(閃電新聞 壽光臺 郭朋 蔣浩 編輯 李寧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