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10-10 22:36:10
齊魯網青島10月10日訊 10月10日下午15時許,青島城陽上馬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由袁隆平院士領銜、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研發的“海水稻”(耐鹽堿水稻)迎來收割測評。與此同時,在黑龍江大慶、新疆喀什等基地試種的“海水稻”也同時收割測評。
“海水稻”全國試種大范圍收割測評結果揭曉
南泥灣最高畝產636.6公斤
10月10日下午,青島城陽上馬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一片金黃,燦爛的稻穗隨風起舞,十余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的收割。
今年5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我國五大主要鹽堿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堿與退化耕地同時進行插秧試種,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堿地稻作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范。
下午15時30分許,由青島農業大學教授林琪、青島農科院副院長趙愛鴻、青島農業大學教授韓仲、東營農科院院長婁金華、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研究院王志春、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石巖、青島市農委種子站高級農藝師陳炳強7人組成的專家測評小組現場進行測評,并對土壤改良效果進行測評。
“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此次收獲主要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測評專家組組長林琪介紹。經過測量、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等環節,歷時四個多小時,最終測評出青島海水稻種植基地的水稻實地測產為每畝261.39公斤。
20時許,測產結果出來后,林琪通過視頻向袁隆平匯報測產結果,當得知青島城陽上馬基地測產結果為每畝261.39公斤時,袁隆平說,“對此次測產結果,滿意不足!”
今天同時測產的黑龍江大慶基地耐鹽堿水稻測產結果為每畝210公斤;新疆喀什測產結果為每畝549公斤。此前完成測產的陜西南泥灣為每畝636.6公斤;浙江溫州基地的測產結果尚未公布。
據了解,東營基地水稻材料目前正處于最后成熟期,將于10月下旬開始大面積收割。
四維改良法
青島城陽上馬基地土壤鹽堿度降至4‰左右
今年5月,由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選育的176份耐鹽堿雜交水稻材料分別在青島城陽區、新疆岳普湖、黑龍江大慶、延安南泥灣、東營、江浙沿海插秧試種。
鹽堿地是繁育水稻的天然克星,由于鹽堿地所含鹽分過高,影響植物正常生長,被視為“農業荒漠”。今年選育的176份耐鹽堿雜交水稻材料分別插秧試種在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區、東北的蘇打凍土鹽堿地、黃河三角洲地區,以及青島城陽上馬為代表的全國小流域鹽堿地類型和南泥灣次生鹽堿化鹽堿地,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鹽堿地類型。
青島海水稻鹽堿地稻作改良產業處負責人張霞告訴記者,“改良前的水土檢測顯示,這里的土壤鹽堿度在7‰左右,經過一年的種植后,再次檢測鹽堿度降到了4‰左右。”這主要得益于采用的“四維改良法”,整合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省長調節素改良鹽堿地,“通過三年的改良期,讓土壤能夠達到作物種植要求。不僅可以種植水稻,還可以種植其它高附加值的作物。”
爭取2019年確定首批耐鹽堿水稻審定品種
2020年大面積推廣
2014年,袁隆平團隊參與改良“海稻86”,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簡單淡化處理的海水灌溉的水稻田里進行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2016年海水稻試驗種植畝產突破500公斤,2017年10月測產最高畝產達到621公斤。
今年這些種植測評數據將與其他試種基地和區試點進行匯總,為下一步的生產性試驗提供重要的數據依據。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種植運營部主任張明表示,爭取最快在2019年拿出第一批耐鹽堿水稻審定品種,2020年實現大面積推廣種植。
“海水稻如果擴大到1億畝,按最低產量畝產300公斤計算,每年可增產300億公斤,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相當于一個湖南省的年糧食總產量。”袁隆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耐鹽堿水稻大規模推廣后,對于鹽堿地開發利用,守住中國耕地18億畝紅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同時,我國大量的咸水資源得以利用,可以有效緩解淡水資源緊缺。對于保障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耕地紅線壓力等,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閃電新聞記者 張偉 郭靜 劉海寧 耿琰 張磊 青島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