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1-29 23:28:01
齊魯網1月29日訊 1月28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時值中國北方傳統節日農歷“小年”。對忙忙碌碌的省鄉村振興沂水服務隊來說,這不過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但因為一位老人,這個“小年”過得意義非凡。服務隊和老人一起迎來了她人生中的第99個“小年”。
這位99歲的老人,就是沂水縣院東頭鎮田家峪村沂蒙紅嫂祖秀蓮的女兒張恒修老人。
服務隊進駐沂水已經四個多月,工作節奏、生活起居等都已步入習慣性節奏。但今天,隊員們多少都有些激動。帶上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清華大學中國藝術學理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專業博士晁岱雙書寫的“己亥福”,帶上服務隊10名隊員個人捐助的1000元慰問金,帶上對一位歷經滄桑已99歲高齡老人的深深祝福,更帶上對以祖秀蓮等為代表的沂蒙精神的無限敬仰和把紅色基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一種責任,在院東頭鎮政協副主席、桃棵子村黨支部書記、祖秀蓮親屬張在召陪同下,服務隊一行10人來到了張恒修老人家中,陪老人家一起過一個不尋常的“小年”。
張恒修老人是沂蒙紅嫂祖秀蓮現唯一在世的女兒,今年已99歲高齡,身體健朗、精神矍鑠。服務隊一行到來,老人家同樣非常激動。一見面就拉著服務隊員的手,話往昔、說眼前、談未來,有感謝、有囑托、有期盼,老人家樂觀向上的言談舉止深深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名隊員。
省鄉村振興沂水服務隊黨支部書記、隊長王樹山表示,沂蒙紅嫂祖秀蓮事跡感人,是革命戰爭年代黨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典型代表,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的生動體現。沂水是沂蒙精神、紅嫂精神的發祥地,《大眾日報》就誕生在這片紅色熱土上,2018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作為省委派駐大眾日報創刊地的服務隊,更應該牢記囑托、加倍努力、走在前列,以實際行動不辜負老區人民的殷切期望,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更大貢獻。
在服務隊一行準備返回工作駐地時,老人家執意要送出家門。在家門口,老人家揮手致意,目送我們……
相關鏈接>>村里來了服務隊:打了四口井,還要蓋新房開發荒山
作為山東“千名干部下基層”工作的服務隊之一,省鄉村振興沂水服務隊于2018年9月到崗,三個月以來,他們一行十人摸查調研、精心謀劃,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然而,區別于第一書記下鄉扶貧工作,“千名干部下基層”兩年后到底能帶給服務對象什么?是否能解決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破解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新春在即,記者深入沂水服務隊采訪,幾個工作剪影或許能帶來一些線索。
種啥啥不行的荒山要迎來新生
農村的寒風凜冽襲人,街上人明顯少了很多。
沂水縣沂城街道前石良村的一處臨街閑置房,三個多月前,門口掛了一個牌子:山東省鄉村振興沂水服務隊。這塊牌子掛得靜悄悄,并沒引起當地村民多少關注,然而沂城街道有五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卻意識到,當地的發展機會來了。
作為五個服務村中最年輕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1976年出生的耿寶華看起來精干踏實,他是后賀莊的“當家人”,對于服務隊進村一事,他搓著手告訴記者,“還是帶你們去看看吧。”
跟隨他來到村頭一片農田,地里小麥青青,遠處是一條河流,旁邊是整齊的農居。“我們村有戶籍人口825人,常住人口上千人,村里的最大問題是住得不好,大齡單身青年多。”他說,雖然在城鄉接合部,但是由于村居改造一直沒有實施,限制了村子發展。“村子脫貧了,以后咋發展呢?”他指著村里那條筆直的主干道,坦承自己的思路的確受限。
服務隊到村后,四處走訪調研,召集村兩委以及村里黨員座談,很快發展新思路出來了:舊村改造、環境整治。他說,結合村里棚戶區改造,拆出180畝地,可以搞好新村建設,他指著村后成片的土地說,將來這里將是一片新居。
“村里人有的一家三代還住一個院子,早盼著舊村改造。”他說,這個規劃村民百分百都同意。
村東頭的一個荒山土丘,那是環境整治的重點。記者爬上去時,這個百畝小山坡凌亂不堪,堆滿垃圾,散養著雞鴨。耿寶華說,一直以來,因為“種啥啥不行”,村民就在這里放養畜禽,使得這里成了一片荒山。
省委省直機關工委二級巡視員,省鄉村振興沂水服務隊黨支部書記、隊長王樹山卻覺得這是“寶地”,他說,這一片將來都要進行連片整治,“山上綠化、修路,河道種植綠化帶,建造步行道,打造沂河休閑健身園。”
服務隊還盯上了另一個寶貴資源。沂河水從后賀莊村西流過,可河岸邊堆著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大煞風景。向南幾公里外就是沂水縣城,那里已經開發,如果把這段整治好,建成文化、娛樂場所,可以成為周邊市民、村民休閑好去處。在服務隊的協調下,水利部門工作人員已前來考察。
聽著這些規劃,耿寶華眼睛里充滿了信任和憧憬,“真不愧是省里來的,人家眼界高。”他還提到一個細節,服務隊剛到時,他帶著入戶調研,到一個農戶的大棚里,王書記帶著服務隊的跟著施肥灑水,弄得身上都是泥巴點子,“沒一個躲開的,都不在意。那時就覺得他們跟身邊人一樣。”
四口水井讓村里人很興奮
就在記者走訪時,一個服務隊的老朋友來了。他就是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院長助理徐希強,這次他來是送一份水質檢測報告。
“檢測結果出來了,水質很好,鍶含量是礦泉水標準的13倍。”他很激動。這個水質的檢測來源是服務隊剛給兩個村里打的井水,一共四口井,分別在后賀莊村和前善疃村。
吃水難,灌溉難,是擺在眼前實實在在的困難。走訪調研時,他們就把這個難題記錄在案了。
他們也用心在考慮咋解決難題。在他們每日的工作筆記中,記者發現兩個節點:
“10月30日(2018年,筆者注),王樹山帶隊到山東省地礦局第七地質勘查院走訪調研。”
“11月13日上午,沂水縣沂城街道前善疃村鉆井引水項目開工儀式現場,鉆機馬達聲轟鳴,村民奔走相告,互傳喜訊。”
不到半個月,難題解決了。
前善疃村黨支部書記武傳強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他說:“省鄉村振興沂水服務隊和省地礦局免費為我們鉆井引水,真是大事、喜事、好事。”
后賀莊村的村民也是那時才發現省里來了服務隊,他們村里要有更大變化了。
四塊展板講述同一個故事
沂水服務隊的會議室里掛著四塊展板,在他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故事”。
四塊展板的主題分別是“我的鄉愁我的家”“真情服務真情在”“牢記囑托·打造樣板”“鄉村振興·城鄉聯動”。
“這四塊展板就是我們的工作思路、方法和要達成的目標。”王樹山說,然而,把這四塊牌子“掛上墻”并非易事。
剛來時,他們壓力很大,因為在所有鄉村振興服務隊中,只有沂水服務隊在城鄉接合部,5個村沒有貧困村。“咋服務呢?人家有的村子自身發展已經夠好了。”
他們放下背包,當天晚上就成立了支部委員會。接下來就開始了大調研,馬不停蹄,從早到晚,不到半個月,他們就摸清了服務村的發展情況和滯礙所在。
“鄉村振興·城鄉聯動”,王樹山指著其中一塊展板說,這是最終確定的發展思路。而他們的目標是將服務的鄉村打造成沂水縣城后花園,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思路定了,具體實施起來還是要因地制宜。1月5日,天寒地凍,前善疃村迎來了臨沂一家公司一行7人,他們在村東的地里看了又看。這家公司初步計劃在這里搞海棠種植,開發以海棠種植為主的農林觀光項目,這次是專門來考察、洽談的。
這塊足有500畝的土地,以前主要種植玉米等農作物,靠天吃飯,沒多少收入,可這里地處城鄉接合部,放眼幾公里外,就是沂水縣城的一片樓房。
“這么著有點可惜了。”服務隊覺得,他們多次與村“兩委”進行溝通協商,在征求村民意見基礎上,決定對村東500畝左右耕地進行深度開發,計劃在這里打造觀光趣游后花園,既帶動村民致富,又豐富周邊市民生活。
臨沂這家公司就是服務隊牽針引線“引”來的。為促成合作,服務隊已提前做好充分準備。汽車駛入田間,是一條綿延700米的嶄新水泥路,這是服務隊來了以后協調建成的,加上剛打的兩口水量充足的深水井,讓這里具備了非常好的開發條件。
三個多月的工作筆記已經有200多頁
采訪第二天一早,省委省直機關工委宣傳部副部長、二級調研員、服務隊黨支部副書記李合洲揉著眼睛,凌晨三點他才把昨天當天的工作筆記整理好,然后發給隊長王樹山。“當天工作動態實錄,不能過夜,到了凌晨發稿很正常。”
這本持續了三個多月的工作筆記已經有200多頁,內容詳盡扎實。
“到了沂水就是工作時間,沒有上下班概念。”省公安廳國內安全保衛總隊副總隊長、服務隊黨支部副書記藏永旺說,這是他們的工作狀態,也是工作制度。服務隊共10名隊員,兩周回家一次,輪流休息,他們把沂水當成了第二故鄉。
《省鄉村振興沂水服務隊制度(試行)》就掛在墻上,記者發現制度詳細全面,甚至具體到“講究與村民打交道的方式方法”。
“我們要以過硬支部標準從嚴要求,才能給村級組織建設起到示范作用。”服務隊將隊員分成五組,分別對接一個村。誰對接哪個村,全部標注在服務隊集中辦公點會議室的展板上。
十個隊員來自八個省直部門,針對不同的行業特點,服務隊推出了“隊員講堂”。每月舉辦一期,由隊員登臺講授。“我們來自不同部門,經歷不同,都需要提高,上講堂講得不好讓人笑話。”王樹山說,這倒逼隊員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升素質水平。目前,隊員講堂已經開講三期,為鍛煉年輕干部,講堂從年輕隊員開始講起。
“服務隊帶來了一股清新空氣,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對基層工作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沂水縣委書記薛峰告訴記者。
1月9日至11日,服務隊組成考察團奔赴北京學習、洽談業務并接受教育,與國家博物館事業發展基金會座談交流,就助力紅色沂蒙革命老區文化振興引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合作事宜進行洽談。在服務隊的工作計劃中,還有許多事情正在推進之中。
兩年時間盡管還長,但他們覺得很緊張,太多事兒要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