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7-21 21:59:07
齊魯網7月21日訊 村衛生室是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赤腳醫生”到專業人才,從破舊的茅草屋到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基層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專欄,帶您走近濟寧泗水縣老鄉醫王延林和他的村衛生室。
雖然已經退休兩年多,王延林還是時不時到衛生室來轉轉。150平米的房間里,有中央空調、8張整潔的觀察室病床、齊全的藥品,這些物件,王延林年輕時完全不敢想象。
山東省泗水縣中曲泗村退休鄉醫王延林說:“硬件升級了,方便群眾看病了,沒想到發展這么快。”
上世紀六十年代,依托村集體經濟建設的農村衛生室開始出現,條件極其簡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村衛生室也逐漸演變成個體經營。就在這一年,一直跟隨祖父行醫的王延林正式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王延林原來的老診所,建筑面積才20多平米,王延林介紹:“這就是農村(行醫)的三件套,背著出診箱,拿著血壓計、聽診器就給人看病。”
村民王延民告訴記者:“割麥子割到手了,刨到腳了,傷了以后就來診治。”
然而光靠做鄉醫收入微薄,王延林就一邊務農,一邊出診。同時,由于國家對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缺乏整體規劃,導致村衛生室無序發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03年非典爆發。
山東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田思勝告訴記者:“從這種危機當中,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暴露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保障和預防這一塊出現了缺失,這就要求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向公益回歸,由政府來進行加大投入。”
瞄準問題,山東把村衛生室細化管理和整頓提上日程。2008年,王延林的衛生室迎來了第一次擴建。
王延林告訴記者:“2008年的時候蓋了這個90平方的,三室一房也分開了,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和藥房,條件好了以后病號來的也多了。”
病號多了,底氣也就有了。王延林把從濟寧醫學院畢業的兒子王祥泉叫回來,和他一起經營衛生室。2009年,新醫改在全國推開,普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宣傳預防為主,同時嚴格取消藥品加成。然而,這對于以藥費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鄉醫來說,沖擊不小。
王延林的兒子王祥泉告訴記者:“收入挺低,看著沒有什么發展前途,外面打工掙錢比家里要多,所以就出去了。”
兒子選擇放棄,而王延林選擇了堅守。
王延林說:“干了這么多年,越干越熟了,和村老少爺們都有感情。”
就這樣,憑著對鄉親們的一份真情,王延林咬牙堅持了下來。讓他沒想到的是,轉機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到來。2014年起,山東不斷加大村衛生室資金補貼力度,提高鄉醫待遇,還有針對性地開展鄉醫培訓,提升業務技能。
山東省泗水縣衛健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周志生告訴記者:“逐步地引導鄉醫讓他從以醫療作為收入來源的模式,轉變成為群眾提供健康服務,給鄉醫一部分補助,保證鄉醫有一個持續不斷的收入水平。”
2015年,山東再發通知,完善鄉村醫生補償措施和養老政策,干了一輩子鄉醫的王延林沒有了后顧之憂。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他再次將衛生室擴建到150平米,在外打工的兒子也重新回到村里。
王延林的兒子王祥泉說:“國家的扶持力度挺大,鄉村醫生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確實是農村離不開的一群人。我算是第四代了,不想把它荒廢了,等考下證來,繼續家里的事業。”
衛生室越來越忙。這兩年,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健康扶貧又成為他們的新任務。
山東省泗水縣中曲泗村鄉醫楊建崗告訴記者:“主要是監測他們(貧困戶)的血壓和血糖,并且每年會有一次(免費)查體,主要就是慢病的健康管理。”
中曲泗村貧困戶王學玲說:“大夫他們經常來,跟我說該吃什么藥,我每天都依次吃,一天就六七塊錢的藥錢。”
如今,山東全省已有村衛生室53000多所。今年又啟動了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引領提升工程,計劃3年內至少創建450個省級、3000個市級、1萬個縣級示范標準衛生室,全面提升鄉村衛生服務能力。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馬立新表示:“村衛生室是農村醫療服務體系的網底,是服務百姓健康的第一聯系點,通過實施這種大規模的示范引領工程,全面提升村衛生室軟硬件實力,織密筑牢網底,更好發揮其健康守門人的作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