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10-16 18:54:10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6日訊 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記協、省“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山東省青年編輯記者臨沂(費縣)革命老區行”今天拉開了帷幕,省直及濟南、青島等7市主要新聞單位部分青年編輯記者到臨沂費縣革命老區,采訪體驗生活,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680戶二層小樓
來到探沂鎮的王富社區,未見其名,先見其樓——峰回路轉,一排排整齊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
王富社區的書記趙炳信介紹說,像這樣的二層小樓,王富村680戶村民基本上已經全都住上了。這得益于村里的“舊村改造工程”,建設居民小康樓。除此之外,這里還有配套的社區服務中心,在趙書記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游戲室、棋牌室、舞蹈室......基礎配套設施應有盡有。
那么,購置一套像這樣的二層小樓,村民們當初都花了多少錢呢?趙書記告訴我們,雖然每年價錢不一樣,但都是有優惠的,比如有些2003年購房的,每戶只需要花費2萬元。
5000平米養老院中的六旬老人
讓人羨慕的除了這2層小樓,還有這里的60歲老人。除了政府的補貼,社區每個月都會給這些老人100元生活費,而更讓人羨慕的是,社區還投資600多萬元建設了社區養老院,這里水、電、暖、氣、數字電視、空調等設施一應俱全,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社區6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入住,享受免費吃住一條龍服務。
趙書記特意帶記者來到了養老院的食堂,還沒到飯點,但是一周的食譜已經掛出來了。每頓飯都是一葷三素,“營養搭配著來,咸淡也可口,比他們自己在家吃的要好”。
從680戶二層小樓到5000平米養老院中的六旬老人,不禁讓人感慨,王富社區真的“名副其實”地“富”起來了,趙書記也“揭秘”了背后的原因:木材加工業。原來,王富社區的木材加工業是其產業支柱,擁有木材加工企業140余家,2018年社區集體收入600萬元。
“村里的年輕人都不外出打工,都是外地人來我們這兒”。在王富社區,記者看到了鄉村振興正蓬勃發展:所謂“富起來”,指的不僅是讓村民們錢包“鼓起來”,更是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讓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也都“富起來”。
從無到有:“第一書記”的“引蓮記”
乍看山泉村,和王富村有相似之處——初進其村,也有零零散散“小樓”,但樓里住的,卻都是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這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一年多以前,這里的集體收益為零。
究其原因:山泉村是典型的山區村、農業村。村里雖有6000多畝耕地,但幾乎都是丘陵地,缺水十分嚴重,村民只能種點花生、地瓜、小麥,產量小、收成低。
面對“空殼村”,鄉村振興應該如何破題、解題,山泉村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讓村級黨組織強起來、硬起來,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破題,必須扭住黨建這個“牛鼻子”。去年4月,從臨沂市農業科學院下派了兩位第一書記——王斌、杜元偉到村里,挑起抓班子、強村子的重擔。
有了“領頭雁”,只是第一步。如何發動全村共建、共享美麗鄉村?
迎接我們的第一書記杜元偉很興奮的向我們介紹了他們村里的“藕池”,也就是村史上的第一個致富產業項目——蓮藕種植基地。“蓮藕種植成本低,畝產高,有市場”。
都知道“清水出芙蓉”,缺水的山泉村,怎樣種出蓮藕來?
修建蓄水池,每到雨季把山泉水集中起來,用來種植南斯拉夫雪藕。
他們算了這樣一筆賬:每畝產藕4000-6000斤,批發銷售每斤2-4元,蓮子每斤也至少賣15元,算下來除去藕種及人工投入,每畝收益少說也得1.5萬元,第二年基本不用投入,三年就可見大效益。
從一到多:期待更多新業態的加入
除此之外,杜元偉還重點向記者介紹了另外兩個項目:申請來光伏發電項目,把農戶的房頂租給外面的企業;還引進了插接板加工項目,把加工車間外包出去。
“月底還準備組織一個藕節。”杜元偉說到這句話時,臉上滿是期待,集蓮藕種植、水產養殖、產品加工、良種培育、旅游觀光于一體,綜合型發展生態農業。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新業態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奏響山泉村鄉村振興的協奏曲。
閃電新聞記者 記者 王斐然 通訊員 高云野 孫維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