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20-07-07 18:48:07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7日訊 “走!出海去看看咱家的‘海菜’。”
今年64歲的羅金卓像往常一樣駕船出海,去海藻種植試驗場看看他近些日子的掛心事。
行船十幾分鐘離岸近一公里距離,目視范圍內,只見海面上漂著幾個黑色的圓形浮泡,幾十米為一個單位,線形排列。
行船靠近一處,拿長桿水下一挑,一根墜著一坨坨銅褐色海藻的長繩浮出水面。
“看!魚卵!這么多!”
一聲驚呼,跟著老羅一起出海的孫家村海洋牧場工程師肖勝志急忙招呼拍照,只見一團團質地透明的圓形顆粒密密麻麻地黏在海藻團里,“太驚喜了,第一次見!”
今年春天,孫家村就在本村所轄海域植下了銅藻幼苗,“主要是為了改善海洋生態,凈化海水,對魚類也有好處。”
肖勝志介紹,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村里開始試種銅藻,這些年跟著專家們進行了多次海域調查、試驗,銅藻里這么多魚卵,肖勝志也是頭一次見,“這一次咱銅藻養殖有效果,這么多魚卵是最有說服力的,將來應該再做大一點。要知道,藻類是海洋生態的基礎環境,更是海洋牧場的基礎生物,有藻才有貝,才有其他的海洋生物,無論是魚還是貝,海藻不僅為它們提供了餌料來源,更是極佳的庇護所。”
海藻試驗場里的好消息讓肖勝志和老羅對海洋牧場建設充滿信心,近1小時航程開外,是孫家村近些年花大力氣打造的游釣型海洋牧場,人工投礁、增殖魚苗、建設海藻場、發展海釣......基礎設施建設正如火如荼。
水清、岸美、海藻叢生、候鳥棲息,江豚鯨魚頻現、斑海豹增多、海參鮑魚等野生珍品和傳統魚類恢復,現在的長島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育苗場拆除前
再早幾年來到長島,絕對不會是現在的景象。那時候,海岸線上最“亮”的“風景”是密密麻麻的海參、扇貝育保苗大棚,單海岸線僅2公里長的孫家村就有二三百個,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業戶從事育保苗工作。那時候,養殖廢水盡數排進大海,臭味彌漫海灘,代謝物、飼料、消毒劑......近海生態一度遭到破壞。
肖勝志從9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海水養殖相關的技術工作,十幾年前也加入了海參苗育苗的大潮,“海參苗最貴賣到一斤幾百塊,那時候也輝煌過,后來養殖密度越來越大,供需失衡,三四十塊也賣過;再后來,海參種苗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卻越來越低,育苗場反而成了雞肋。”
育苗場拆除后
近幾年,為了保生態、保生計、保通航,長島實行近海一公里范圍內養殖海區全部騰退,肖勝志家里五六百平的育苗場在2018年全部拆除。
“騰退是一個趨勢,一方面是保生態,另一方面海參苗的行情也越來越不好,還不如專心致志幫村里搞海洋牧場。傳統的漁業是掠奪式的,現代的海洋產業不僅僅是轉型升級,更是可持續的,跟旅游產業緊密結合。”
不同于搞技術的肖勝志,老羅跟大海有著五十多年的交情,十幾歲開始出海打漁,后來養扇貝,做海參育苗場,老羅稱自己是老漁民。
2018年,老羅家三百多平的育苗場也拆了,老羅直言:“一開始當然覺得可惜,好歹一年也是十萬八萬、五萬六萬的收入。”正掌舵的老羅抬眼望了望遠處蜿蜒的海岸線補充道:“現在空氣好,水干凈,都是原生態。遠處那片沙灘正在建設趕海園,植樹種花越來越美。我把這片海看住了,就把我們的飯碗看住了。”
上個月,孫家村召開了生態旅游合作社股東大會,又有幾十戶入了股。老羅也是合作社的股東之一,從漁民變股民,變成旅游業的從業者,他也實現了轉產轉業,“禁漁期跟旅游旺季重疊,我現在負責海釣漁船的管理等工作,年底了還能分紅。”
談及村里成立合作社搞旅游產業,孫家村村支書孫成偉也是滿肚子話,“從幾戶到十幾戶,今年發展到幾十戶,明年二期工程開建,可能后年能到一百多戶,這樣一來,從原先傳統的捕撈養殖變成旅游是我們的主導產業了。很多業戶特別積極,我們先把基礎設施搞好,把路子蹚開,叫老百姓感覺有利,他在這里面能就業,他們都可以進來了。”
從打漁轉產養殖,又改成舊廠房養海參扇貝苗,現如今打造旅游產業鏈,孫家村經歷了諸多改變,孫書記直言:“以前那些產業都不長遠,要么破壞資源,要么污染環境。現在我們通過綠色發展,搞合作社經營,這碗飯我們能端到底”。
閃電新聞記者 王安琪 王楚齊 韓騰 龍云飛 煙臺臺 萬瑞鵬 長島臺 劉玉峰 賈文琪 煙臺長島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