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聆聽紅色故事,見證百年黨史。大家好,這里是閃電夜讀。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閃電新聞夜讀專欄發起“聆聽紅色故事,見證百年黨史”主題策劃,邀請全省各地主播講述建黨百年以來出現在齊魯大地上的紅色故事,從一片片紅色印記中,共同感受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巨變。今天推出第82期,青州融媒體中心主播瑞芳為您講述青州市廟子鎮長秋村:一門忠烈的故事。
在青州市廟子鎮長秋村,有一個“一門忠烈”紀念館,館內展示的是革命志士、原山東藝術學院院長、著名作家馮毅之一家轟轟烈烈的革命經歷。今晚,我就與大家分享這段山東抗戰史上 “一門忠烈”的革命傳奇、講述馮毅之一家的革命故事。
1937年7月7日,當盧溝橋上響起的槍聲打破北平夜晚的寧靜,中國從此開始了一段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這一年,在外秘密參加革命工作多年的馮毅之受組織派遣,回到故鄉長秋,在家鄉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組建“農民自衛團”,后來他們被編入八路軍四支隊新編第一營,長年在青州與淄博交界處的淄河一帶進行游擊戰斗。
八年抗戰,馮毅之先后擔任過八路軍四支隊營長、益都縣縣大隊隊長、縣長,益都、臨朐、淄川、博山四縣聯合辦事處主任。在馮毅之的帶動下,大哥馮登奎、三弟馮登愷、妹妹馮文秀也積極投身到抗戰的洪流中。
戰爭總是充滿血腥與殘酷,而對這個革命家庭來說,每天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生與死的邊緣行走?1941年8月,在一個狂風暴雨的深夜,馮毅之的大哥馮登奎突遭敵偽軍襲擊,壯烈犧牲。
就在馮登奎犧牲后的第二年九月,抗戰形勢變得異常嚴峻:敵人將采用“拉網戰術”進行大掃蕩,企圖將長秋村一網打盡。為躲避敵人的大掃蕩,20多名傷病員及馮毅之的父親、妹妹、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被轉移到與長秋村相距20多公里的馬鞍山。
1942年11月9日,敵偽軍兩千多人向馬鞍山發起了猛烈進攻。山上的二十多名傷病員和馮毅之的家屬在八路軍四支隊副團長王鳳麟的帶領下,在兵力懸殊數十倍的情況下,依靠筑起的守山掩體,節節擊退來犯的敵偽軍,易守難攻的馬鞍山在戰斗的第一天便讓敵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二天,敵人突然增派飛機大炮展開更加瘋狂的進攻,此時,彈盡糧絕的危機開始籠罩著馬鞍山,石塊成為了唯一的攻打武器,在將敵軍官兵100多人擊斃后,山上的傷病員及馮毅之的六位家屬終因寡不敵眾而讓戰機發生逆轉。最終,馮毅之的父親和妹妹在戰斗中不幸中彈身亡,妻子寧死不作日寇俘虜,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跳崖犧牲。
1942年的馬鞍山戰役是馮毅之一生最沉痛的記憶,也成為他后來進行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
新中國成立后,馮毅之曾先后擔任山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長、山東省文化局局長兼黨組書記、山東省藝術學院院長等職。1983年,75歲的馮毅之退休,轉入他一生文學創作的高峰。而讓他刻骨銘心的“馬鞍山戰役”就被他寫進了長達十卷、二百余萬字的文學著作《風雨滄桑一百年》。
這是馮毅之一家用大義凜然書寫的抗戰傳奇,同時也是抗戰史上千千萬萬革命家庭的經歷。一門忠烈千秋頌。銘記歷史,便是對英雄最好的致敬。讓我們沿著他們的紅色足跡,啟航新征程、揚帆再出發。
主播簡介:
青州市融媒體中心專題節目主持人:曹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