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8日訊 《問政山東》今晚播出第102期,山東省文旅廳接受問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國家制定了《非遺法》,省里也制定了《非遺條例》。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傳承保護過程中卻面臨著一些困難。
左手頂著大鈸,夾著卡條,右手打著竹板,半唱半說著警世詞調。這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落子。金鄉縣的張青敏是這一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之所以選擇在農田演唱,是因為張青敏的傳承場所實在找不到一塊空閑的地方。
1999年,張青敏曾在這里辦過家庭餐飲業。為了發揚傳承山東落子,他在自家飯店搭起表演落子的舞臺,使經營和演出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后來飯館關閉,張青敏失去了重要的經濟來源。國家和省里給傳承人補助的一年26000元經費,已經承擔不了學徒吃住的費用,他只好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之后學落子的人和唱落子的舞臺越來越少,張青敏有點心灰意冷。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三十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根據需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一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二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
那么,當地的主管部門有沒有相應的配套扶持政策呢?金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縣里沒有專門設傳承人經費。他雖然是國家級傳承人,但這兩年落子已經沒有資金了。”
在聊城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新郭莊村,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郭太星也很苦惱。郭太星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澄泥硯東昌澄泥燒制技藝的第13代傳人,也是這一技藝的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
郭太星燒制的這種玉泥硯以細致的黃河泥漬為原料,就地取材于棗木,燒制溫度高,有獨特窯變花紋。它脫胎于泥,質地似玉,在國內外頗受喜愛。在傳習方面,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給郭太星提供了支持,當地給提拱了免費的傳習所,參加一些活動也有一些補貼。
但在起源地聊城,這項非遺技藝傳承卻遇到了困難。郭太星告訴記者:他們收集的制作澄泥的一些東西,包括一些和泥的工具,在這些簡陋的場所存放,一直在損壞。他們已經搬過來第五個場地了,下一步也不知道還會不會從這里搬出去,他們從內心里希望有一個固定的場所,進行傳習傳承。
聊城市東昌府區文旅局作為主管部門能不能給郭太星提供幫助呢?聊城市東昌府區文旅局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是這樣回復的:“每個項目都是自己想辦法,我們也沒見過什么世面。我們就做挖掘、申報的這些工作,你們說讓我們拿著多高的眼光,去幫你們發展去,我們達不到。”
除了沒有固定的傳承場地,記者還了解到,郭太星雖然拿到了省里給的每年6000元的傳承人經費補助,但是區一級卻沒有給他經費支持。
針對片中反映的非遺傳承遇難題的情況,山東省文旅廳廳長王磊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非常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如果非遺消失了,確確實實我們都非常痛心。這樣的項目,需要各級政府給予更多扶持。我們現在工作重點,也是把有限的資金向困難的項目來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