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牢記囑托走在前,勇擔使命開新局。
7月4日起,閃電新聞客戶端策劃推出“走在前 開新局”系列融媒體報道,通過圖文、短視頻、直播、全媒體產品等形式,聚焦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看“十大創新”新突破、“十強產業”新進展和“十大擴需求”新成效。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6日訊 “比一比,嘗一嘗,金鑼火腿腸。”火遍大江南北的金鑼火腿腸,不僅用鮮美的口感填滿了80后、90后的兒時美好回憶,如今還成了00后的最愛。可是,抱著這樣的金字招牌,金鑼集團卻劍走偏鋒,跟“臟泥巴”較起了勁,做起了污水處理這個“臟活累活”,這是為何?
原來,在金鑼集團加工食品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泥、廢水,曾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污水處理產生的泥實際上是微生物尸身的沉淀,過去污泥可以資源化處理,現在不行了,所以污泥的處理就成了污水處理后的難題。”金鑼集團黨委書記鄭培清介紹。污泥處理只能填埋或者焚燒,而這兩種方式都會造成污染。如何讓污水處理中污泥減量,或者幾乎不吐污泥呢?
金鑼集團經過近10年的技術升級,金鑼凈水系統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污泥過程減量技術,污泥產率較傳統污水處理廠降低60%,解決了該領域的世界性難題。
“這個技術實際上是實現污泥的減量,不是零污泥。”鄭培清介紹,“凈化過程產生少量污泥,把污泥變成生物菌群,在系統中(活性)污泥可以實現無限次循環,污泥總量達到平衡,在污水處理達標的同時,實現了污泥過程減量。”
該技術擁有原創性技術知識產權,承擔國家863計劃《污水處理廠污泥過程減量技術》課題,現已獲國內、國際專利42項,4項PCT國際專利進入美國、日本、加拿大等53個國家和地區。
有了技術創新,新技術設備實現模塊集約。傳統的污水處理廠占地多,施工工期長,在水域全流域治理方面不能廣泛應用。而依托新技術研發的新設備方案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升級后的凈水設備打破傳統束縛,無需大規模鋪設管網,可實現從日處理能力20到20000噸的自由定制,有效解決農村及鎮駐地污水處理難題。同時,該設備比傳統污水處理廠節省用地60%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節省管網鋪設費用3000萬元,降低能耗20%以上。
2020年底,金鑼水務公司在迪拜建設的污水處理項目建成開始運營,每天可處理污水5500立方米,滿足16000多居民使用。因高溫和風沙影響,迪拜居民聚居區污水含油量和含沙雜質濃度都較高,此前當地的多種進口污水處理設備,經常因剩余污泥不達標而造成困擾,而金鑼凈水設備正是因污泥產量少、僅為傳統工藝產泥量的15%-20%左右。
與污水處理技術相配套的,還有金鑼集團“點穴治污”模式。
與水域污水治理的大型污水處理廠相比,金鑼集團重點放在容易被忽視的細枝、溝渠治理上。 金鑼凈水系統減排能力強、占地面積小、應用范圍廣,施工難度低、綜合成本小、建設周期短的特點,在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方面,這樣的“小設備”分散處理在一定角度上要勝過“大管網”集中處理,解決了大型污水處理廠管網覆蓋不到的盲區盲點問題,也克服了以往部分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只建不管、運行保障難等問題。
如今,金鑼集團中小規模的裝配式模塊化污水處理廠已在蘭山區7個鄉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的150個行政村、社區得到廣泛應用,成功打造出污水處理的“蘭山模式”,為世界污水處理提供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