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5日訊 1月13日上午,山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山東會堂隆重開幕。周乃翔代表省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細讀省政府工作報告,既有過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回顧,也有今后五年的目標任務、2023年重點工作。
一組組數據的“增”和“減”之間,一項項政策的推進背后都大有深意,無不傳遞出溫暖人心的民生關懷,透露出“拼經濟”的重要信息。山東作為北方經濟大省的自信與胸襟,底氣與韌勁,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山東,靠得住!
一邊是“加法”—— 五年來,山東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上兩個萬億大臺階,預計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7萬億元,全年生產總值增長4%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分別增長5%、6.1%和13%,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
報告指出,今后五年,山東要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總抓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到2027年,綜合實力大幅躍升,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走在前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萬元;新舊動能轉換塑成優勢,“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40%以上,綜合實力強、人民群眾富、文明程度高、治理效能優、生態環境美的強省內涵更加彰顯。山東省2023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等。
以地區生產總值為例。“5%以上”這個目標的設定其實有跡可循:2022年,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之下,山東16市經受住考驗,交出了難能可貴的年度答卷,為穩住全省經濟大盤作出了各自應有的貢獻。在不久前山東各地陸續召開的市兩會上,與2022年前三季度實際增速和2022年全年預計增速相比,山東各市無一例外地調高了2023年度經濟增長預期目標,16市中有14市提出“5.5%左右/以上”的奮斗目標,2市提出“5%左右/以上”的奮斗目標。新年伊始,憋著一股勁,山東16市滿懷信心,起步就已沖刺。
省政府工作報告中“5%以上”的增長目標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考量,背后代表了全省經濟發展質與量的提升,同時意味著百姓的幸福必將更加真實可感。
從長遠和全局來看,一組組遞增的堅實數據,更是一個個發展切面、一幕幕動人圖景,匯聚起來的,是激蕩人心、砥礪奮進的強勁力量和堅實底氣。鋪展開來的,是一幅山東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壯美畫卷。
再來看幾項“減法”——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山東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矢志推進強省建設,取得三大標志性成果,其中之一是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獲得重大進展。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全面完成,60萬灘區群眾喜圓“安居夢”。從60萬到0,正是這樣一道“減法”題。
2023年,是山東省東明縣12萬灘區群眾喜遷新居的第二年。這幾天,黃河邊的農村大集熱鬧非凡。村民李國營一直合計著帶新婚妻子到東明縣尚莊大集逛一逛。對灘區群眾來說,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完成,告別的是貧困,迎來的是面貌煥然一新的精氣神。如今,加強黃河灘區遷建后續扶持,讓灘區群眾實現“致富夢”也已被專門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全力回應群眾關切,持續改善人民生活的“山東行動”永不止步。
“減法”做得好不好,山東1400多萬家市場主體同樣感同身受。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減”稅費亮點頗多。2022年,山東發揮勇挑大梁作用,實施“十大擴需求”行動計劃。頂格落實國家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動態推出四批政策清單、284項措施,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2900億元左右,其中留抵退稅1722億元。對此,省人大代表、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洪昌印象深刻并建議持續出臺優惠政策,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和減輕負擔。
“減”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措施釋放的長久紅利。企業負擔減輕了,后顧之憂就少了,“走出去”的底氣就足了。數據顯示,五年來,山東進出口規模突破3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翻了近一番。用好“減”稅費,讓市場主體輕裝上陣、積蓄力量、穩健發展,方能穩定就業、保障民生、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山東經濟的動力方能更加澎湃。
說一千道一萬,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歸根結底要看硬實力。有什么樣的底氣,就有什么樣的姿態。
省政府工作報告既有大處落筆,也有點滴著墨。“增”“減”之間,山東的任務是明確的,路徑是清晰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邁出堅實步伐,齊魯大地的信心與底氣堅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