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1-05-29 09:12:05
原標題:讓學生成為生命成長的主人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天成人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是珍貴的存在。那一個個活潑、頑皮、文靜、天真稚氣的孩子是大自然給予這個世界的美好饋贈。而教育就是去挖掘并成就這一個個鮮活而獨特的生命價值。
順承天性,尊重成長,學校面向每名孩子,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在課程中看見學生,讓學生站在課程的中央。在山東省教科院張斌主任的指導下,濟南市天成路小學開啟了學校課程改革之旅,努力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成長課程體系。課程因學生而生,學校致力于用課程喚醒學生,用課程贏得學生,用課程發展學生。
學校作為國家課程轉化的單位,其課程建設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是否堅守了課程的“初心”。課程的初心是什么?學校認為,這個“初心”就是“育人目標”。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學校愿景和學生需求的有機融合,學校從“育人目標”出發,運用現代課程的原理和技術,轉化國家課程方案,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落實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使學校整體的育人工作形成有效的閉環,并使育人目標的實現具有把握性。
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學校力求使教師成為課程的設計者,使學生成為課程的參與者,通過“學校課程規劃—學科課程方案—學期課程綱要—單元、課時教學設計”的脈絡將國家課程方案轉化為教師理解的課程和適應學生需求的課程。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學校力求喚醒、培育、發展教師與學生的課程領導力,真正用課程點燃學生、用課程陪伴學生、用課程浸潤學生,實現讓課程和學生一同成長。同時學校努力探索,用課程的思維做思政教育,形成了“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的“目標統領—任務驅動—評價導引”德育活動課程化模式,讓學生在完整的、真實的、自覺的教育活動中獲得生動的道德體驗和感悟。課程如同一座豐沃的園林,讓孩子們得到生命的滋養,從中發現自己、悅納自己、成就自己。
設計天成學子形象,以終為始,規劃課程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成就學生,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自己喜歡的樣子。學生的需求、學生的滿意、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意義之所在,是課程的使命之所在。面對一個個天使一般的小精靈,學校曾經不斷地追問: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走進天成路小學,經過6年的校園生活,應該成長為怎樣的人?除了社會的道德標準,家長心目中、孩子理想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樣子的?于是,對“天成學子”畢業生形象的設計成為學校研制課程規劃的起點。學校面向全校師生和所有家長征集建議,請大家暢所欲言來描繪“理想中的天成學子”。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接學校“順承天性、為者常成”的辦學理念,經過數次研討、反復斟酌、不斷修訂,“擁有健康的體魄、溫暖的心靈、創新的思維、堅毅的精神”的天成學子形象卓然而出。這個形象蘊含著家長、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待,是學生內心渴望成為的理想的樣子。以終為始,天成學子形象成為規劃學校課程的基本遵循,成為統領整個學校課程建設的“大概念”。在這一大概念的引領下,學校又對全校一至六年級學生進行課程需求調查,了解學生對現有課程的滿意度和對未來課程的期待,在問卷中尋找課程、發現課程,通過反復斟酌、求證,終于形成一份仍在不斷完善的“濟南市天成路小學‘成長’課程規劃方案”。
學校課程體系由國家課程與“成長課程”兩大部分組成。國家課程研究校本化實施問題,“成長課程”則是學校開發實施的校本課程。經過深入調研與思考,學校以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為引領,把學生需求與課程要求相結合,統整課程內容、拓寬課程領域、深化課程意義、尋找課程價值,開發了成長德育課程、學科拓展課程、技能興趣課程、社會情感課程,首創了學長課程。課程,凝聚著國家的育人目標,承載著學校天成人的教育夢想、承載著學生的未來和希望。用課程成就學生,讓學生永遠擁有生命拔節成長的感覺,是學校矢志不渝、永不言棄的追求。
編制課程綱要,評價導航,國家課程完美落地
學校教育的核心在課程,教育的專業更在課程。一所學校的課程形態是否專業,首先在于是否有專業的課程設計。在指向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規劃統領下,學校在實踐中探索出將課程規劃、學科課程標準有效落實到課堂上的專業實施路徑。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教師:變各學科的“學期教學計劃”為“學期課程綱要”。
學生:編制“學期學習地圖”,實現深度預習。
“學期課程綱要”是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對某一學科一個學期的教學進行的整體謀劃。它不同于“學期教學計劃”,傳統的教學計劃只見教師,不見學生;只見內容,不見過程。傳統的教學計劃只是一份“教學進度安排表”,而非課程規劃。“學期課程綱要”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要素組成,涵蓋了對課程的專業設計、專業實踐和專業評價。
課程目標體現的是一個學期的教學方向和要達成的學習結果,如同旅行地圖中的目的地,解決“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的問題;課程內容呈現的是在本學期學科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基本素材或活動;課程實施則要講清楚實施的方式與途徑,解決“怎樣帶領學生到達目的地”的問題;課程評價是說明用什么樣的評價任務能檢測、反饋并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及結果,解決的是“怎樣知道學生已經到哪”的問題。
課程目標是課程綱要的核心,決定著課程的實施效果。為了做到精準敘寫課程目標,學校對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深入研讀,經歷了“細讀—廣讀—深讀”的過程。
1.細讀。逐字逐句學習本學段課程標準,對接本學期(學年)學習內容,分解目標。
2.廣讀。通讀國家課程標準,明確所有學段目標要求,聚焦本學段目標,了解其來龍去脈,形成上下貫通、前掛后連的知識線,進一步梳理、完善目標。
3.深讀。帶著思考,再次深入閱讀,提煉課程標準背后隱含的“大概念”,從實現“真實學習”出發,確定課程目標。
那么,怎樣證明學生達成了學習目標呢?學校徹底轉換思維,改變“先設計教學過程,再設計評價任務”的傳統備課方式,運用“評價任務先于教學活動”的逆向設計。評價任務來自課程目標,并一一對應課程目標,嵌入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既指導、指引學生的學習路徑,又檢測、改進學生的學習效果,保證學生不僅積極參與學習,還要真正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學期課程綱要”以目標為統領,評價先行,引領著教師一學期的教程,使課程實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體現的是教師對學科教學的整體性思考,是教師“教”的轉變。那么,如何讓教師的課程理想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故事、實現學生對課程積極主動的深度學習?在實踐中學校和學生一起探索新型學習方式——繪制“學期學習地圖”。
“學期學習地圖”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開展的有質量的學期預習,是學生對一個學期學習的整體思考與規劃,引領學生一學期的學程,促進學生“學”的轉變。學校期望學生在開始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前,就要明確“去哪里”“去那里干什么”“怎么去”“怎么隨時知道自己到了哪里”。
學生繪制“學期學習地圖”前,教師要先和學生分享課程綱要,引導學生建立起對整個學期學習內容的“大概念”,避免學生視野狹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然后跟進學生的獨立預習和分組合作,組織集體分享和評價改進,指導學生修改完善“學期學習地圖”。學生要經歷回顧舊知—研讀新學期教材—列出新舊相關知識技能—制定學習目標—初步繪制學習地圖—同伴互助共研—修改完善“學期學習地圖”的過程。
一份高質量的“學期學習地圖”,至少要呈現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實施、學習評價四部分內容。學習目標,可以依據教師分享的課程綱要中的學習目標,做到基于理解的個性表達。學習內容一般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知識及關系的理解。學習實施要思考能自學的知識和技能、需要老師幫助的、需要與同學合作學習的、準備采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學習評價是怎樣知道自己學會了的重要環節,要參考教師的評價設計,用具體可見的標準描述出來。
建立在深度預習基礎上的“學期學習地圖”是學生對課程綱要理解后的創造性重構,這是一個師生合作共生的過程,又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自主學習管理,目標指向行動,每一份“學期學習地圖”都是學生獨特的思維脈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擁有討論驗證的時間,擁有尋找伙伴的權利。
在專業的課程者看來,教育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去建構、生成。學期課程綱要的撰寫和“學期學習地圖”的繪制,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狀態,也生發出“問題導向”的課堂教學樣式。“教—學—評一致性”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問題—學習—評價—反思—問題”的探究式學習設計,站在學生的立場,實現了學生在真實學習情境中的自學獨學、同伴共學、教師導學、集體研學。學習,從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到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真正全身心經歷整個學習過程,在課程中獲得成長。
開發學長課程,自我成長,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人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它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創設了一方多彩生活、自由成長、個性發展的天地。學校首創的“學長課程”,是由學生自主開發、自主實施并進行評價的一門校本課程,它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喚醒兒童內在的力量,促進兒童個性化發展,是深受學生喜愛、獨具天成特色的一門課程。
“學長課程”是完整的課程。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從課程主題的確立、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擇,到課程的具體實施,再到課程的評價,要經歷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完整過程。
它是真實的課程。課程以“學生課程需求”調研結果為開發方向,源于學生的真實需求。
它是體驗的課程。學生是課程的設計者、推動者、參與者、評價者、修訂者,從中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如何與他人溝通,體驗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的感覺,在體驗中生發情感,發展自信心、責任心、同理心等積極品質。
它是可靈活操作的課程。依據課程主題內容的多少和實施時間的長短不同,學校有針對性地設計扎實有效的課程實施步驟,課程實施更便捷,更精準。
學校研發的“學長課程”分為“小微課程”和“長時課程”兩大類。
(一)小微課程:給每名學生開設課程的機會。
課程選點小而精。課程愈小,愈貼近童心,更能喚起學生的共情,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小微課程的內容聚焦一個點,可以是授課學生自己擅長的、獨特的方面,也可以是其他同學需要的、感興趣的領域。例如有的學生想教授籃球“三步上籃”的技巧,就可以將此作為一個“小微課程”進行研討、授課。
課程實施更靈活。“小微課程”對時間、場地等要求相對簡單,授課不受班級、年級界限的制約,更加開放。例如學校的“剪好雙喜字”小微課程,參與課程的學生帶著小剪刀在小草坪上隨地而坐,就可以探討、學習雙喜字的多種剪法。
課程學習更簡潔。學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時間靈活地選擇學習課程。例如小微課程“鴿籠原理”專題,“小學長”可利用課間在自己班級講授,所有對這個問題有疑惑、感興趣的同學都可以去這個班級聽講。
(二)長時課程:給每名學生更多實踐、成長的機會。
有些學生在某一方面具備較好基礎,有能力實施內容更為豐富的課程,學校利用每周社團活動時間開設“長時課程”。例如“繩結課程”,從繩結的起源、文化與寓意,到平結、雀頭結、鳳尾結等基本結的編法,再到結合生活需要將基本結組合、編制各種繩結作品,課程內容豐富而又逐步深入。
“學長課程”的實施遵循“學生是課程的主人”這一原則,開發者、實施者、學習者、評價者都是學生,指導教師作為“帶著欣賞的旁觀者”,發揮肯定、支持、引導、激勵的作用,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課程方案,使其更具有可行性。長時課程更加系統、成體系,對“小學長”的要求較高,開發實施長時課程的“小學長”,在規劃意識、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責任感、堅韌性等方面獲得的成長也更加豐富。
以“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為指導,系統思考在目標統領下的教學、學習和評價的問題,“小微課程”形成了扎實而又獨具特色的“結構五步法”課程實施模式,包括學長自主申報、教師審核與修改、課程實施、教師審核驗收、精準化評價五個部分。長時課程的實施采取“七環推進”,包括課程需求調研、海選課程并確定學長、配備指導教師、形成可行性方案(課程綱要、課時教學方案等)、課程學員招募、授課實踐、評估調整七個環節。
“學長課程”正在天成校園中如火如荼地進行,學習變得隨時隨地,學生擁有更多自我成長、自我實現、自我教育的真實體驗,美好的教育在自由選擇、自我管理、自主開展中自信綻放。
以課程理念做思政,精準施策,德育活動潤物無聲
“活動育人”是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針對學校以往的德育活動零星、碎片、“熱鬧非凡,收效甚微”的狀況,學校嘗試用專業的課程理念設計德育活動,開展精準化德育的探索,在這種科學的學習路線圖導引下的德育活動中,學生的品格在“看得見”地成長著。
在德育活動設計中,對以下四個問題的追問,帶領學校開始一次次奇妙的德育之旅:
“我或者我的學生已經具備的必備品格或關鍵能力是什么?”(在哪里)
“此次活動要實現的核心素養目標是什么?”(去哪里)
“通過什么方式能落實這些核心素養目標?”(怎么去)
“如何評價這些素養目標是否達成?”(評價效果如何)
在探尋以上問題的答案中,學校漸漸尋找到活動設計的路徑。首先依據課程要素,確定活動的核心素養目標,進而設置大主題、大任務,再用評價導引活動任務,形成“目標統領—任務驅動—評價導引”的精準化德育活動模式。
例如在今年的學校義賣活動中,德育處首先制定了與核心素養中“人文底蘊”“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及“實踐創新”相關的核心素養目標:
1.學習和理解班級所選地市的特色文化,運用學科及人文領域知識布置義賣場地。突出地域特色,提高審美情趣。
2.義賣商品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遵循義賣中秩序、誠信、愛護環境等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處理好自我與他人、與環境的關系。
4.創新義賣和購買形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幾個目標的統領下,設計一一對應的活動評價指標,如參與義賣活動主題選定、創意布置場地、提供健康的食物及文化商品、有秩序購買、拾金不昧的品質、創意售賣、為提高銷售額出謀劃策等,活動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對照評價指標,制定符合班級、符合自己實際的實施方案或成長目標。
學校用多種方式落實核心素養目標,設計了以“誰不說俺家鄉好”為主題的大單元系列活動:
1.“我愛我家”討論會——班級討論選定家鄉,了解家鄉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
2.“我是家鄉代言人”展區布置——選定學校場地,創意布置,展示家鄉文化及產品等。
3.“誰不說俺家鄉好”推介會——家鄉文化產品的推介會以及“家鄉”人道德文明的表現。
4.“夸夸俺家鄉”收獲分享會——評選“最美家鄉”以及評價“家鄉人”的成長。
整個活動在“教—學—評一致性”的原則下設計開展,德育活動的設計目標更加清晰精準,從活動組織、活動開展到活動評價都一致地服務于活動目標。而活動評價,從往年單一的以“銷售額”評價為重點的終結性評價方式,轉變為更加注重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是否呈現出核心素養的表現,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的過程有形化地展現出來。在課程理念下的德育活動中,讓更多人看到的不僅僅是活動本身,更是活動中鮮活的生命。每名學生的成長都有路徑、有證據。
站在育人的高度,以課程規劃為藍本進行頂層設計;站在核心素養的視域,以課程標準為導向審視課程實施;站在學生的立場,以真實的成長為標準看待課程學習。努力構建贏得童心、觸及靈魂、生命在場的課程,用課程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用課程成就學生的美好人生,這是一種理想,更是一份堅守!
(張斌 姚晶 陳桂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