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2-03-26 08:52:03
原標題:山東利津縣:“村社融合”繪就共富畫卷
來源:農民日報
春分時節,黃河岸邊,萬物勃發。
在山東省利津縣陳莊鎮堐西村的1000畝稻田里,機器的轟鳴聲響徹田野,秸稈打捆機和水稻插秧機正在地里來回穿梭……“我們黨支部領辦了合作社,合作社進行機械化種植,4臺插秧機5天就可完成1000畝水稻的播種。”村民楊立云笑言,“等到5月份你再來看,這里都是一片翠綠,還有很多野生鳥類棲息。”
堐西村位于利津縣東北部,黃河沿岸,全村共有296戶、798人,耕地面積6500畝。去除集中流轉土地,堐西村可用耕地面積只有800畝,平均每戶耕地面積2.7畝。以前,零散的土地導致大中型機械難進入,村民也陷入矛盾之中,一邊是守著耕地不賺錢,一邊是棄田拋荒心不忍,在外打工也是心掛兩頭。
而現在的堐西村,全村沒有一人種地,村集體收入突破了1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
變化始于2014年。“我們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800畝,確定界址后去除田埂界溝,可耕地面積由以前的800畝增加到1000畝,集中發展水稻種植業。”堐西村黨支部書記趙忠華說。堐西村黨支部領辦成立虹順糧食農民專業合作社,全村296戶村民均以土地形式入股,推行“聯耕聯種、聯管聯營”。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后,除去每畝地500元的“保底收益”外,每人每年還可以享受到價值300元的大米、面粉、豬肉等實物的“二次分紅”,而這些大米、面粉、豬肉也都是合作社的“產品”。
在堐西村,谷糠由以往大米加工的“廢料”“下腳料”搖身一變,成了養豬場的“金飼料”;養豬場的豬糞、豬尿等排泄物發酵后人工肥田,形成了一條“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循環生態農業。
為進一步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堐西村延伸水稻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循環生態農業。投資50萬元建設大米加工廠,實現了從“銷售稻谷”到“生產大米”的轉變。合作社除為自產的水稻進行加工外,同時為堐東、薄家等周邊6個村莊的種糧大戶提供水稻深加工社會化服務。
2021年,合作社深加工稻谷50萬斤,每斤稻谷增加收入0.5元,整體增收25萬元。引進的“天隆優619”新型水稻與普通水稻相比,每畝節約人工、農藥等成本100余元,稻谷價格由市價的每斤1.4元增加到2元,除去稻種等費用,每畝增收400元。合作社還投資30多萬元建設養豬場,大米加工廠的下腳料由廢料變成了飼料,而豬糞、豬尿、污水等收集發酵后可進行肥田,一條生態循環產業鏈在堐西村初步成型。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釋放了村內勞動力,堐西村年均300余名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村里的耕地有人種,年輕人外出務工賺錢了,如何保障村內老年人和部分低收入群眾的生活,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成了擺在堐西村面前的關鍵問題。堐西村投資200余萬元建成高標準幸福院,配備老年活動中心、棋牌室、健身房、理發室等。村里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只需交100元,就可以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在幸福院就餐,享受“一元餐廳”;低保戶、殘疾人則可以免費就餐,享受“零元餐廳”,幸福院運轉費用由合作社進行補貼。
走近堐西,春天,這里是一片翠綠的稻田;夏季,老人們在葡萄架下嘮著家常;金秋,稻谷滿倉,訴說著“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喜悅;而冬季,則以獨有的沉靜和博大積聚著生命的力量。黃河岸邊,一幅美美與共的富裕畫卷正徐徐舒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