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2-04-22 14:22:04
原標題:年畫、版畫書集藏雅韻
來源:金融時報
藏書是一個古老且永不過時的話題。有人愛好古籍版本,有人喜歡收藏外國文學名著,而我對版畫類的小書情有獨鐘。在版畫書中,我將其分為兩類,一是年畫類,一是古版畫類。
年畫類的我先從國內(nèi)開始收集。王樹村早期編著的《中國民間年畫史圖錄》(上、下冊),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精裝布面,書脊燙金,1991年一版一印,上下兩冊厚達800多頁。書中用紙講究,雖是黑白印刷,但基本還原了圖樣,可供創(chuàng)作和欣賞之用。該書內(nèi)容從漢代壁畫、唐宋繪畫,到明清版畫,直至年畫概念的形成,可謂是一條漫長的歷史河流。
《中國各地年畫研究》一書封面標明:“文物·考古專刊”第十九種民間工藝之第二號。出版時間是1976年4月,署名“王樹村等”。封面是“蟬宮折桂”年畫,扉頁是“天師鎮(zhèn)宅”年畫。翻開內(nèi)容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選集,除了王樹村的多篇文章外,還有徐靜修、薄松年對楊柳青年畫的調(diào)查、張仃對蘇州桃花塢年畫的調(diào)查以及有關佛山年畫、濰坊年畫的調(diào)查報告等。其中還收錄了過云樓傳人顧公碩對蘇州年畫的論述,這篇《蘇州年畫》刊登在1959年的《文物》雜志(第二期),后來顧公碩還重新寫作此文,對前文中的一些觀點進行了修訂。
相較而言,1956年出版的《美術(shù)》三月號有關年畫的內(nèi)容反倒更好一些。封面的彩畫是傳統(tǒng)年畫《鳳穿牡丹》,說明是“桌圍”用途,其實這種圖案也會作為緙絲、刺繡繪稿使用,圖上有“萬興永”的字號。該期主題是“發(fā)揚民間年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開篇王遜的《談民間年畫》,言之有物,可讀性強。
冊中還有畫家郁風的文章《向民間年畫學習》、張光宇的《略談民間年畫的裝飾性》、王樹村的《木版年畫的“三訣”》、力群的《論年畫的形式問題》,都值得一讀。雜志中插圖部分的彩畫印刷精美,主要有桃花塢、楊柳青、濰坊和貴州的年畫,而那些年畫的說明人也都非常了得,如李可染、李樺、張光宇等。雜志定價五角錢。
近現(xiàn)代革命家、藏書家阿英特別喜歡收藏年畫,他的女兒錢瓔曾將父親所藏的數(shù)百張精品年畫捐獻給了蘇州桃花塢年畫博物館。阿英所著的《中國年畫發(fā)展史略》,在中國近代年畫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很多論點可謂是開創(chuàng)性的,如年畫的最初產(chǎn)生,可能是宋代宗教畫家的副產(chǎn)品,后來我們所罕見的明代版畫也多為宗教題材。《中國年畫發(fā)展史略》是朝華美術(shù)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的,首印5000冊,定價30000元(第一套人民幣)。該書的設計、制作和印刷都值得稱道,封面為傳統(tǒng)絲織品圖案,上綴有祥云、蝴蝶、吉祥八寶等,造型古典雅致。內(nèi)文圖片占了一大半比例,無論黑白還是彩印都很清晰,用紙講究,還做了拉頁設計。
阿英在書中詳述了中國年畫的形成歷史,從六朝時期到唐宋,再到明清,及至新中國成立后的新年畫種種,阿英以個人收藏和所見年畫品類,做了系統(tǒng)的追溯和歸類。由此再說說另外一本《阿英美術(shù)論文集》,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首印6200冊,定價1元1角5分錢。圖文并茂,封面圖片為南陽漢畫的部分截圖,一位細腰女子著舞衣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其中幾篇關于年畫的論文,如《〈楊柳青紅樓夢年畫集〉序》《漫談初期報刊的年畫和日歷》《清末的反帝年畫》《年畫的叫賣》等,尤其是關于年畫的叫賣,很有趣味,在此照錄一首:
打開畫箱,獻過兩張,水墨丹青老漁翁,老漁翁哈哈笑,赤腳蓬頭戴笠帽,手里拿之大白條,鱗眼勿動還為跳。筆法玲瓏手段高,蘇杭城里算頭挑,揚州城里算好老。
在阿英的年畫研究中,曾多次提及魯迅的相關論述,“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辨”“因為革命所需要,有宣傳、教化、裝飾和普及,所以這時代,版畫——木刻、石版、插畫、裝飾畫、蝕銅版就非常發(fā)達了”。
論起年畫的寫作,當提魯迅在《狗貓鼠》文中的內(nèi)容:“我的床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文中提及的豬八戒招贅即有年畫《豬八戒背媳婦》《高老莊收八戒》,有關老鼠嫁娶的年畫也有不少,可見魯迅的童年時期年畫是比較時興的,在周作人的筆下也常有類似記錄。這也難怪在魯迅的紹興故居里布置有傳統(tǒng)年畫。
魯迅還曾與鄭振鐸合作編輯出版過版畫集,暢銷一時,以致好友臺靜農(nóng)都要找他開后門購買。鄭振鐸早年收藏的古版畫種有不少是年畫題材,為此他曾撰文指出,木刻年畫是一個好的傳統(tǒng),應該要堅持保存下來,“木刻畫是一門藝術(shù),它是會永存、永生的”。
我還藏有1987年出版的《蘇州傳統(tǒng)版畫臺灣收藏展》,全本銅版紙,印制精美。該展覽是在臺北市立美術(shù)館進行的,主要展示的是晚清時期的蘇州年畫,其中以老字號“王榮興”的為主,分為吉祥字圖類、春牛圖類、歲朝吉慶類、假借字音類、仕女娃娃類、神仙圖像類、風俗時事類、小說故事類、葫蘆問類、花果走獸類十類,共有八十余幅作品。這本集子還收錄了不少專家的論文,如樋口弘、成瀨不二雄、潘元石、莊伯和等人的研究心得。其中英文對照,可以說是對外介紹蘇州年畫的一本好書。
澳門藝術(shù)博物館于2011年出過一本《流光瑞影——中國木版年畫》,大開本,全彩印,線裝,只印了600本,封面為河北武強年畫《獅子滾繡球》,一派喜氣瑞祥。這次展覽的作品主要是中央美院薄松年教授捐贈的百余件年畫作品,那一年展覽,薄松年正好是八十大壽。薄松年作的序言為《驅(qū)邪降幅,彩畫迎春》,其中提及,“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由于生活條件和習俗的變化,年畫藝術(shù)由輝煌走向式微,但其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卻突出地顯示出來,并被定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受到保護和搶救……大家在欣賞中定會感到新春的歡愉,并引發(fā)對中國民間藝術(shù)的興趣和關注”。
在我所收藏的年畫中,還有幾本值得推介。如馮驥才主持編纂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一共22冊,蔚為壯觀,可以說是把中國年畫“一網(wǎng)打盡”了。我最為喜歡的是日本三山陵女士主編的日本藏品卷,三山陵長期傾心于中國木版畫的歷史和發(fā)展,寫過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論文,我在日本和國內(nèi)曾與她見過幾次,謙虛、和藹、真誠,她對中國年畫的感情可以說不亞于中國的從業(yè)人士。
《桃花塢木版年畫》主題之類的書出了不少,我收藏的這本書作者是劉汝醴、羅尗子,1961年9月初版首印2500冊,定價二元,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插圖有44頁,彩印部分印制清晰典雅。劉汝醴曾師從徐悲鴻,羅尗子師從潘天壽,兩人搭檔解讀桃花塢年畫藝術(shù),可謂得心應手。書中的少數(shù)插圖應該是第一次出版,如賀野畫的《貿(mào)易街》,還有《仕女》《蘭銅缽》《戲劇廣告》(昆劇《漁家樂》)《西洋劇場圖》等。我收到的這本蓋有“鄭州大學圖書館”公章,是該校1962年的藏書。
戲曲是年畫的常用題材,《老戲曲年畫》,上海畫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張道一先生選編,內(nèi)容豐富。《中國民間木刻版畫》,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呂勝中先生編著。兩本書都各有側(cè)重,貼近民間、民俗和戲曲,編印都很好。
《中國民間年畫史論集》(1991年版),作者王樹村是中國年畫研究的重要學者,此書文圖俱佳,其中的《魯迅與年畫的收集和研究》頗有史料價值,同時還列出了《魯迅收藏年畫目錄》,其中有四川綿竹、河南開封、上海石印等年畫,值得追溯瀏覽。
由于歷史和習俗原因,中國早期的年畫作品大部分被藏于海外,尤其是近鄰日本居多,它們被分散藏于日本博物館、美術(shù)館和個人收藏家之手。2015年夏,我為了商借藏品回國,曾先后去了東京、神戶、京都、廣島等地的收藏機構(gòu),從而有機會收到了幾本有關中國年畫的出版物。
《中國明清時代的版畫》是位于奈良的大和文華館出版的一本畫冊,1972年出版,只印刷1500冊,定價為250日元。其中收錄了蘇州桃花塢在清早期和中期的年畫,也就是著名的“姑蘇版”,如《姑蘇萬年橋》《姑蘇石湖圖》《瓶花圖》《三美人圖》《百子圖》《西廂記圖》《姑蘇名園獅子林》等,并有明清時期的風俗畫,如仇英、改琦、郎世寧、焦秉貞等人的畫作。其同時還收錄了日本畫家對中國畫作的模仿作品,主題也是中國風景,頗為有趣。遺憾的是這本集子圖畫太小,無法看到細節(jié)。2015年大和文華館又出版了一本展覽集《蘇州的夢——明清時代的都是繪畫》,這本書可謂彌補了前面的缺陷,其中不少中國文人畫都印制精美,幾幅“姑蘇版”也是清晰逼真,大為過癮。
坐落于東廣島的海杜美術(shù)館(原名王舍城美術(shù)館)收藏了數(shù)百幅中國古版畫。該館于1986年(開館五周年)出了一本展冊,名為《蘇州版畫——清代市井藝術(shù)》。封面為“連中三元”的木刻年畫,其中收錄有清中期的“姑蘇版”,如《姑蘇閶門圖》《福字圖》《三百六十行圖》《瑤池獻壽》等,印制精美。
愛屋及烏,因為喜歡年畫的緣故,我對版畫書,尤其是木版畫也格外喜歡。如早期受魯迅推崇的蘇聯(lián)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的版畫集,我收藏的是1950年魯迅編選的版本;再如《中國古代版畫百圖》(1984年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日本人民版畫集》(1951年出版,首印3000冊,定價一萬四千元)。
由于對吉祥圖騰和紋樣的喜歡,我對這類書也收藏了一些。如日本人野崎誠近的著作《中國吉祥圖案》,作者野崎誠近是在中國居住長達二十年的商人,對于中國吉祥文化癡迷,遂投入研究,這位熱愛中國文化的日本商人在自序中以“群盲評古”比喻個人研究,他希望這本書能給日本人理解中國文化帶來一些幫助。日本美術(shù)評論家正木直彥在題序中指出:“此書可謂授我國民與中國人交往之密鑰,蓋我國民與中國人接觸最廣交往最深”。
(本版圖片 博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