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2-06-08 10:57:06
6月8日出版的《新華每日電訊》在“鄉村振興”版面連續刊發4篇文章,聚焦山東“三農”變化之農民新職業、農業新功能、農田新收獲和農村新家當。原文報道如下:
機手、主播、畫家……“三農”變化之農民新職業
麥收季來了。這幾天,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丁村趙家村村民趙憲常和兒子趙凱更忙了:駕駛農機,從這個地頭到那個地頭。
20多年前,趙憲常也是一名種地的農民,為方便播種,他購買了一臺小型拖拉機。由于感受到機械化的便利,趙憲常還成立了一家農機合作社,兼職當上了農機手。
以前,農民種植作物單一,農機服務有淡旺季。這些年,隨著農業種植品類豐富,趙憲常父子倆的農機越來越忙。后來,他們成為專職農機手,奔波在各地為農戶服務。
趙凱介紹,春天,他們在河南開封為農戶耕地旋地,駕駛拖拉機在濰坊為菜農播種;夏天跨區麥收作業,從西往東,從南往北忙活一個月左右;秋天,當地種菜需要拖拉機手,秋收也需要聯合收割機;冬天,當地姜農需要耕地。
“我們基本全年不停,收入是以前的好幾倍。”趙凱說。
從一開始的機械式,到現在的電控式,趙凱換了五六臺聯合收割機,也見證了農業作業水平的提高?!皬纳衔?點到晚上12點,大戶農場一天作業300畝不成問題,而且糧食損失還比以前少。”他說。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小麥97%以上依靠機械收獲。2021年,通過綜合措施我國機收損失率降低了1個百分點,相當于挽回了100億斤糧食。
隨著農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許多農民有了新身份,他們乘著互聯網的東風,闖出了致富新路徑。
徐金玉沒想到自己能從農民變身成為一名網絡主播。徐金玉今年39歲,家住濟南市長清區孝里街道孝興家園,一個黃河灘區遷建社區。過去,徐金玉常年在外打工,這兩年,在街道組織的就業技能培訓幫助下,徐金玉學會了短視頻制作、網絡直播。
“老師手把手教,免費學習,我學會了網絡宣傳銷售。在家門口,利用網絡平臺直播賣茶葉,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現在自己當老板。一開始發貨雇2個人,現在雇4個人都忙不過來呢。”她開心地說。
不僅如此,端起新飯碗的農民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大喇叭、志愿者、村道上排隊做核酸的村民……中國青州農民畫畫院里,與泥土打了半輩子交道的王化芹在認真畫著一幅新作品。
“這是一幅反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作品。我們農民畫,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彼O鹿P對記者說。
王化芹今年51歲,生活在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興旺村,家中世代務農。2016年4月,她參加了青州市組織的免費農民畫培訓,零基礎開始學習。從此,她放下鋤頭、拿起畫筆,開啟了新的人生路。
青州農民畫是中國農民畫的重要流派之一。這幾年,王化芹成立了益榮農民畫院,帶領更多的鄉親在農忙之余畫農民畫。目前,青州農民畫已走出山東,足跡已至河北、江蘇等省份。
“日子越來越好,我越畫越有奔頭。”王化芹說。
休閑、教育、養老……“三農”變化之農業新功能
走進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里口山王家疃村,溪水潺潺、鳥鳴啾啾,滿目翠綠。很難想象,過去這個破敗的小山村,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王家疃村三面環山,原有民居以石屋為主。今年44歲的村民劉俊彤說:“當年嫁進來的時候,生活用水都很不方便,我天天尋思怎么能再走出這片山。”
2019年以來,依托里口山的生態風光,威海市打造了覆蓋47.8平方公里、包含11個村、囊括1.2萬人的鄉村振興片區,王家疃村就在其中。
基礎設施升級完善,閑置民居廠房改造,在保留威海傳統村落風格的前提下,村里有了民宿、咖啡館、餐廳、畫廊……村民吃上了“生態飯”。村里的特色水果種植業也因農家樂和采摘園的興起而紅火起來,不少村民的收入三年就翻了一番。曾經無人問津的石頭院落也“身價”倍增,甚至在節假日一房難求。
如今,農業已不再單純指傳統意義上的種植養殖,而是被賦予更多意義,生發出新功能。
幾天前,山東省高青縣菁盛桑蠶基地迎來了今年的第一波游客——學生和家長。伴隨著技術人員的解說,學生們對絲綢技術的歷史、繅絲的原理和工藝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傳統的手搖紡車前,學生們嘗試著讓蠶絲在指尖飛舞,體驗繅絲的樂趣。
桑園里,碧綠的樹葉下掛滿了熟透的桑葚。同學們采摘桑葉,將喂食、除沙的養殖細節認真記到本子上。高青縣實驗中學初一學生張雅露說:“蠶的一生只有短短46天,卻能抽出1500米的蠶絲。在這里,我看到了蠶絲和用蠶絲做成的產品,更體會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精神?!?/p>
除了休閑和教育,隨著農業發展水平提高,工商資本與“三農”結合,企業賺錢、群眾受益的雙贏局面已經出現,“以地養老”成為農業新功能。
每天晚飯后,山東博興縣呂藝鎮老年公寓的涼亭里,總有幾名老人在唱戲;廣場上,還有十幾名老人在扭秧歌;康養室里,也有老人在做針灸按摩……
“我現在每年有土地流轉費、企業給的敬老金、物價補貼、取暖補貼等,別看我70多歲了,一年收入也不少呢。”說起這兩年的日子,呂藝鎮益仁新村村民王維勝頗為滿意。
呂藝鎮是傳統農業鄉鎮,過去,農民居住條件差,老人養老大多依賴子女。10年前,山東京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呂藝鎮開展戰略合作,將呂藝鎮11個村的閑置土地流轉,用于企業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相比過去農民分戶經營土地,企業集中利用土地效率更高、收益更大,企業將盈利反哺農民,“以地養老”見到實效。
目前,這個老年公寓集中免費供養著70歲以上老人以及貧困、孤寡、低保、五保老人共1500名。
未來,農業還將生發出更多新業態、新功能,助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變美。
數據、流量、品牌……“三農”變化之農田新收獲
除了農作物,我們還能從農田里收獲什么?
在山東省沂源縣的一處蘋果種植基地里,土壤的濕度、pH值、氮磷鉀含量、微量元素含量……這些與農作物生長息息相關的數據,被各類設備實時監測和分析,并對接下來的生產進行有效指導。數據,成為農田新收獲。
沂源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是果業發展大縣。沂源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劉進介紹,連續多年的高產讓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減少,但現在通過土壤墑情采集站、太陽能氣象站、農事采集終端等設備,果農不僅可以及時為果樹補充微量元素,提升果品質量,還可以實時掌握作物長勢,最大程度保障農業高效生產。
記者在蘋果種植基地里看到,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蟲情測報燈。劉進介紹,它既有殺蟲的作用,還能識別蟲子種類。“通過多年的數據積累,能形成當地病蟲害發生規律的預測模型,為提前防治病蟲害提供有價值的參考?!?/p>
除了數據,流量一詞也在田間地頭有了生動實踐。
今年29歲的李君是山東省青州市彌河鎮人,6年前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將自家大棚種的多肉植物在網上銷售?!耙驗榘l現深夜咨詢、下單的人比較多,我就嘗試做深夜直播,沒想到吸引了不少夜班族、失眠的人和‘夜貓子’看?!彼f。
李君很意外自己深夜直播賣多肉植物,生意竟然十分火爆,從零點到早晨6點,每天銷售額約1萬元。
李君介紹,目前,他們有8名主播直播帶貨,在線銷售品種超過350種,“網上直播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90%。多肉生命力強、好打理,這正是客戶需要的。”
青州是著名的花木之鄉,目前全市花卉種植面積超13萬畝?!斑^去銷售全靠線下,現在80%以上的花商都有線上銷售渠道,直播帶貨成為趨勢?!鼻嘀菔悬S樓街道辦事處花卉旅游產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嚴雋說。
花木“觸網”,引來了流量,“擦亮”了品牌。青州市還規劃了花卉直播電商產業園,將眾多多肉電商聚攏在4萬平方米的直播產業園里,實現產業聚集、物流聚集、品牌聚集和整個多肉集群的聚集,從而實現青州多肉物流、品控和品牌的統一以及整個集群效益的疊加。
目前,青州市花卉產業專業電商有630多家,幾乎都涉及多肉的銷售。多肉電商年交易額超7億元。青州多肉棚戶種植加上專業村以及電商企業和電商網紅組成的整個產業矩陣體系,已帶動當地136個花卉專業村農民增收致富。
5G農機、物聯網、智能手機……“三農”變化之農村新家當
當你坐在山東淄博生態無人農場的辦公室里喝茶時,屋外地下30厘米處的墑情傳感器正不知疲倦地收集著“情報”,“1號地塊缺水,請澆水”,傳感器發出提示。
農場智慧云平臺接到這條“急電”,經過十幾秒的自動研判后,向田間自走式水肥一體噴灌機發出指令,噴灌機開啟精準澆水作業。
為實現對農業生產和科研育種的智能感知、預警和分析,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山東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合作打造了這家生態無人農場。
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林生介紹,噴灌機能實現變量澆水。“比如,這個區域土壤的濕度是30%,那個區域是60%,要想統一達到70%,那么噴灌機走到30%的區域噴灑速度就快,噴水量就大,在60%的區域就減少噴水量。達到標準后,噴灌機會自動停止作業,實現精準用水?!?/p>
隨著科技的發展,5G農機、物聯網正成為我國農村的新家當。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理念和作業模式正在改變,化肥農藥過度施用導致的大氣水土污染等問題正得到解決。中國農業正朝著生態化、高效化、智慧化快速發展。
記者在生態無人農場里看到,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傳感設備,上面有太陽能電池板,下面帶有無線發射裝置。無人機飛過,農場智慧云平臺控制室顯示“無人機光譜監測發現2號地塊有雜草,建議啟動1號植保機進行除草”。
麥收季節,工作人員僅需設置好經緯度坐標,無人收割機就開始作業,遇到障礙物自動避讓,走到地頭自行轉彎,滿倉后會停到一旁自主卸貨,然后再回到地里繼續收割作業……
徐林生介紹,農場的上空,有多臺無人機搭載高光譜、多光譜分析儀,對農作物的長勢、病蟲害情況實施監控;搭載多光譜相機和智能3D成像相機快速掌握倒伏率、成熟度、畝穗數等數據。“過去測量小麥株高、倒伏率等全靠人工,不僅累,而且準確率不高,現在無人機飛一遍,準確率幾乎百分之百。我們將大數據導入系統,比對不同小麥品系的優劣性,能為選擇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系提供決策?!彼f。
借力高科技,新農人不僅可以通過集成物聯網、云平臺技術實現無人農機的遠程控制、作業監控、路徑規劃等,利用北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實時獲取無人農機的高精度地理信息,還可以通過一部手機,足不出戶掌握農作物長勢,并控制農事活動。
山東省壽光市崔嶺西村村民崔江元告訴記者,他可以通過手機實時察看大棚里的蔬菜長勢,通過手機實現滴灌澆水、通風、補光控溫等工作。過去兩口子要忙大半天的活兒,現在在家里動動手指就能完成。
全套智能設備加上棚里的“小改造”,讓他的大棚充滿科技范兒?!鞍撤N的西紅柿品相好,市場價比普通西紅柿高20%,一年能多賺4萬塊?!贝藿f。
近年來,隨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廣大鄉村對接“云端”,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加速融合,正改變著農業生產,也改變著農村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