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06-16 08:51:06
原標題:數字藏品給了傳統文化一張“青春面孔”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傳統文化正“出圈”走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原來,‘中國人民’這個詞兒在漢朝就有了啊!”6月14日,中國青年報社“豹豹青春宇宙”數字藏品平臺發布的首款文博類數字藏品《琴棋書畫——銅鏡里的生活雅趣》上線售罄,一群“眼尖”的數字藏品愛好者在一面漢代的“多賀中國人民富”五乳神獸鏡上發現了“中國人民”一詞。
“中國人民”一詞最早出現于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多賀中國人民富”銅鏡則是“中國人民”一詞在古代文物上的首次現身,意義非凡。該銅鏡1972年于湖北省更生倉庫揀選所得。據武漢博物館館長王瑞華介紹,這面“多賀中國人民富”五乳神獸鏡外區一周有工整的隸書銘文:“青蓋作竟(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云雨時節五谷熟”。這段銘文,表達了漢代人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愿。
“銅鏡作為古代人民的照面工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在古代,這些鏡背上紋飾和銘文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系。由于鏡背面積小,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為我們認識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王瑞華認為,通過數字藏品這一全新形式,借助數字化傳播手段,可以進一步拉近年輕人和博物館及藏品之間的距離,增強人們對實體藏品的認知,助力實現讓文物“活起來”。
為了使富有特色的銅鏡藏品“活起來”,武漢博物館信息部主任丁燕介紹,武漢博物館還精心打造了“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作為一個特色交流展,這個展覽近年來在嘉興、馬鞍山、福州、廊坊等十余個城市博物館展出,銅鏡類知識專家講座同時開展,彰顯出館藏銅鏡所蘊含的地域特色文化。
在《琴棋書畫——銅鏡里的生活雅趣》系列數字藏品中,還有三面知名博物館館藏精品銅鏡,分別是青島市博物館提供的唐真子飛霜銅鏡、濰坊市博物館提供的仿漢四神博局銅鏡、平頂山博物館提供的唐寶相花銅鏡。通過這幾款數字藏品,帶領青年網友穿越古今看“鏡”中春秋,用現代科技展現千年銅鏡的古典雅趣。
在“豹豹青春宇宙”數字藏品平臺上,不少青年表達著對文博類數字藏品的喜愛,留言包括:“以數字藏品為媒介,將文物的古韻華美呈現給大眾,這是一幅‘活’起來的歷史畫卷,讓人仿佛可以隨之穿越時空,親臨往昔,沉浸在不同次元的文化元素碰撞出的古典美學意境之中。”“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紀錄片都看過好多遍了還是愛看,現在看到博物館里的文物通過數字藏品的形式,有了‘青春面孔’,傳統融合了時尚,很酷!”在藏品互動區,一些青年網友也認為,“幾千年前,譜寫于這片土地上的輝煌篇章,應被更多的人知曉。”當文物跨越時空,以數字藏品的形式進入元宇宙,沉睡的歷史正帶著全新的生命力走入現代生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到青年身邊,文物“活”了起來,“火”了起來。
從年輕人的角度看,數字藏品的出現,讓用戶特別是年輕一代能以消費得起的價格擁有、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契合年輕人在數字空間的消費習慣、社交需求與價值審美。在北京一家互聯網企業工作的謝女士第一時間購買了《琴棋書畫——銅鏡里的生活雅趣》系列數字藏品,在她看來,收集數字藏品就像小時候收集《水滸傳》卡片、56個民族主題郵票一樣,朋友間因為興趣相同而經常相互展示、轉贈,不過以前收集的是實物,現在變成了數字產品。
“萬物皆可數字藏品”的背后,是年輕人不斷覺醒的文化自信和審美自覺。正是這種骨子里的熱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走進了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雖然從整體上說,數字藏品仍屬于“小眾”新鮮事物,但在玩家圈里,“秒空”已經是常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牟昊琨 通訊員 唐江東 王培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