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07-09 14:25:07
原標題:紅薯飄香(盛世華光)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的手機上有好幾個小視頻APP,但很少看。在這個虎年的春天,我卻頻頻點開,看上一會兒。看啥?看家鄉的人賣紅薯。那天,我在“美麗家園—宋家溝群”看到一個通知:鎮上要搞直播培訓,請能說會道、想做地瓜直播的報名參加。我早就知道,家鄉相溝鎮的紅薯產業紅紅火火,已成為名聞遐邇的“薯香小鎮”,沒想到還專門培訓直播人才。我想看看,這些播主都是什么人,播得怎么樣。
一看,竟然被吸引住了。播主多是農村女性,或在地里,或在紅薯交易市場,介紹指點,傾情推銷。有的臉上帶著靦腆,言辭樸拙;有的從容自如,眉飛色舞。還有一些是從別處請來的“網紅”,容顏俏麗,打扮時尚,言談舉止十分得體。我看到有一位女主播,身邊有兩個孩子,在一大堆紅薯旁邊講得十分起勁,就下單買了一箱。第二天接到,紅皮黃瓤,讓人心生歡喜。老婆用烤箱烤熟兩個,把皮一剝,那種金黃,那股清香,讓我恍然回到童年回到故鄉。我用私信與主播聯系,原來她叫鄭華秀,沂南縣人,8年前嫁到莒南縣相溝鎮王祥村,今年春節后才當主播,想賺點傭金補貼家用。一開始她收入很少,但后來就多了,有一天竟然掙到460元。她平時到位于本村的“魯南紅薯交易市場”直播,中午多在野外,因為她公公一年四季外出放羊,她要騎著電動車送午飯。公公吃飯時,她就直播一會兒,向觀眾介紹紅薯產地和山區風光。有一次我看見她直播的地方在我村東不遠的高速公路橋下,幾十只羊吃飽了臥地小憩,她兒子在河溝里摸魚捉蝦,她在麥田里熱情洋溢直播,這些畫面溫馨感人。
直播,時間由播主說了算,我有時因為有事看不到,就看他們發布的小視頻。那真叫一個蔚為大觀。男男女女,各顯神通,把紅薯的一生展現給我看。我看到了育苗和栽種,看到了收獲和儲存,看到了銷售和加工,以及與紅薯有關的種種鄉村物事??粗粗?,年幼時經歷的一些場景又重現眼前。
記憶中最早的一個場景,是我7歲時的七月十五,去生產隊分地瓜。經歷了漫長的春天與夏天,男女老少都在眼巴巴地等待著莊稼收獲。七月十五是個節日,但是好多人家已經沒有像樣的東西下鍋,就向隊長提出要求,刨兩畝地瓜墊墊饑。隊長也許有過躊躇,因為地瓜還沒長足個頭,但他最終還是在夕陽西下時,帶著大伙來到一塊地瓜地里,我挎著籃子也去了。刨了一會兒,一輪圓月從東山升起,新出土的地瓜散發著香甜氣息,激發了人們的活力。成年男女一邊干活,一邊大聲說笑;孩子們追逐嬉鬧,在松松暄暄的地里打著滾兒。月上三竿,人們分到地瓜回家,每個庭院都傳出急促而響亮的風箱聲……從那以后,生產隊隔幾天便刨一回地瓜分掉。許多人明顯地胖了起來,我們把這叫作“長地瓜膘”。
地瓜,養活了一代代的人。四季輪回,一些人也隨著地瓜的有無膘長膘落。地瓜是魯南人的主食,沒有它很難活下去,但是天天吃、年年吃,就讓人受不了。用地瓜或地瓜干磨成糊子烙煎餅,是最好的吃法,但做煎餅很麻煩,費柴費工,就用水煮。煮出來的地瓜或地瓜干口感極差,難以下咽,吃下去還可能脹肚子、泛酸水。我曾體會過那種難受的滋味,便暗下決心要逃離它。23歲那年,我考上了公辦教師,吃上了大米白面。此后,對地瓜的恨意延續了20年,直到我進入中年,講究養生,知道那是一種營養全面的好食品,才允許它出現在餐桌上。
讓我回憶起來的另一個場面,是我10歲那年初春,我經過路邊的一個地瓜窖子,見好多人都站在窖門口,就走了過去。我看見,那些人都是滿臉焦急,唉聲嘆氣。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只聞到一股酒味兒,但摻雜著霉味兒。這時,隊長手里拿著幾塊地瓜從窖子里怒氣沖天走出來,旁邊的人拿起地瓜捏捏看看,說:爛了呀!毀了呀!我這才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知道那股酒味兒其實是爛地瓜揮發出來的,爛了地瓜種,會影響地瓜的栽種與收成。那一年,生產隊沒有足夠的地瓜育苗,只好等到別的隊栽完,去拔人家剩下的或新發出的地瓜苗,秋天收的地瓜少了許多。
而我在直播中看到,現今到了暮春時節,從窖子里取出來的地瓜依然表皮發紅,沒有腐爛。前年,我在老家進過新式的地瓜窖。山東省里派來的駐村第一書記,用他們爭取到的60萬元在宋家溝村建起了10個窖子,幫鄉親們貯存地瓜。那些窖子又寬又深,每個窖子能存10萬斤,農用車可以直接開進去。秋天把一包包地瓜裝進去,春節前開始往外運,分揀裝箱后,被商販運往城市。因為有許多科技手段檢測和控制溫度、濕度,地瓜即使到了麥收前也完好無損。經過一段時間的存貯,一斤地瓜能增值好幾毛錢。
我看見,一些主播并不是只想賣紅薯賺錢,還有一份閑情雅致。他們直播本地的山山水水、拍攝綠油油的莊稼地,對家鄉的熱愛溢于言表。有的直接秀才藝,彈著吉他唱自家紅薯有多么好,還有人播著播著玩了起來。有位年輕農婦,將地瓜葉柄一截截折斷,每隔一厘米左右留一段,讓葉柄的表皮連綴起來,掛在耳朵上當“墜子”,搖頭擺動,風姿綽約。當年農村女孩們的玩法,我已徹底忘記,時隔半個世紀又重新看到。還有一個女主播,到地邊折下一段柳枝,擰巴擰巴抽出枝干,將空心皮管做成柳哨。她仰臉吹響的那一刻,我被那久違了的聲音感動得淚濕眼窩。
看家鄉人的直播和視頻作品,我不只是懷舊,還能學到一些新的知識、新的語言、新的觀念。
我從小吃地瓜長大,自認為對它非常了解,但今日才知道,我過去熟悉的品種全被淘汰,因為沒有人再曬成地瓜干長期保存,代之而起的是農業專家培育研發的新品種。那些專業名稱很多,有“煙薯”“濟薯”的多個型號,還有“西瓜紅”“紫羅蘭”等等。一位主播說,他們把“濟薯26”叫作“板栗香水”。這種紅薯產量高,容易貯存,而且“顏值高”,色、香、味俱佳。
主播們使用的語言也值得品味。有人用方言,一開口就是老地瓜味兒,用的一些詞語土得掉渣,讓人倍感親切。也有人用普通話侃侃而談,其中還夾雜著網絡新詞,像“絕絕子”“奧利給”“淺嘗一下”“好嗨喲”等等,一些主播經常使用,便于和城里年輕人溝通。有一個小視頻,打出了這樣的文字:“為了男人的奧迪,為了女人的迪奧,為了孩子們的奧利奧,加油!”我知道奧迪是一種豪車,但不懂“迪奧”和“奧利奧”是什么意思,百度一下,才知道二者分別指法國時尚品牌、巧克力味夾心餅干。
我還發現,一些主播有思想,有情懷,觀念新穎。他們一方面為了賺錢,另一方面也想當“網紅”,展示自我,實現人生價值。有的講,自己萬一紅了,就能讓父老鄉親多賺一點錢,為鄉村振興出一把力。還有的向往更高的精神層次,身在鄉下,放眼全球,對國內外許多事情都能評說一番。一個網絡新詞“格局打開”被頻頻使用、反復強調,就是說,眼光不要短淺,做事不要拘謹,審時度勢,奮發有為。我聽到這些,不禁暗暗贊嘆。
今年4月下旬,相溝鎮黨委邀請我給年輕黨員干部講一次“微黨課”,課堂設在宋家溝社區的辦公樓上,不在現場的人可以在網上收看。我站在樓上向東南方眺望,那里有一塊地是我老婆40年前的“責任田”,我在那里幫她種過地瓜。想起勞作時的艱辛和那年秋天的微薄收成,我心中五味雜陳。
講完課,鎮領導陪我去參觀在沈保村建的“紅薯文化展館”。寬敞的展廳里,有圖片,有文字,有實物,將紅薯栽培的歷史與現狀展示得全面而生動。墻根擺放著一件件舊時農具,把柄上滑溜溜的磨痕和汗水浸出的油黑,讓人瞬間回到那個以地瓜續命的年代。另一個展室,擺滿紅薯加工后的多種產品,各有特色,琳瑯滿目。
鎮領導告訴我,因為相溝鎮多是沙嶺地、棕壤土,有種紅薯的傳統,鎮委鎮政府因勢利導,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讓農民通過種紅薯增加收入。全鎮每年種植紅薯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0%;有500多個大中型紅薯窖,能將每年秋天收獲的紅薯全部存下。紅薯交易市場已有20多處,客戶前來收購后運往青島、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很受歡迎。相溝鎮還積極發展電商平臺,鼓勵網上直播帶貨,每天都有大量紅薯和紅薯衍生品根據訂單發往天南地北?!跋鄿系毓稀钡乩順酥疽舱谏陥笾?。相溝“紅薯文化節”以前舉辦過幾次,影響很好,以后也還要再辦。
走出展館,我看到了一尊紅薯雕塑。幾個紅薯一根秧,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想到紅薯傳入中國400多年,瓜瓞綿延,活人無數,而今又為鄉村振興再立新功,我站在那里,向它矚目良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