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2-09-22 10:20:09
原標題: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來源:經濟日報
生態保護修復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構建一體化保護修復機制
主持人:為什么要進行生態保護修復,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許開鵬(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生態修復是指采取人工措施讓受損的生態系統盡可能恢復到某一參照狀態的過程,亦稱生態恢復。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等。生態修復目標可能針對特定生態系統服務恢復,也可能針對一項或多項生態服務質量改善。
我國生態本底脆弱,歷史遺留和新生生態問題交織疊加,生態保護修復形勢十分嚴峻。開展生態修復是整治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對推進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描繪了建設美麗中國的藍圖,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制度體系持續完善,生態環境狀況穩中有升。
2016年以來,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系統思想為指導,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共同組織實施了3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先后在全國24個?。▍^、市)選取25個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重點區域,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界限,探索以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導向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的一體化治理路徑。工程區域涉及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區域,包括泰山、祁連山、黃土高原、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川滇生態屏障以及東北森林帶等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工程內容包括廢棄礦山修復、水流域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污染土壤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各部門持續加強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原封禁保育、濕地修復、水土流失防治、防沙治沙、海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生態保護修復。“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累計完成造林5.45億畝,退耕還林5438萬畝,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面積1.8億畝,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3.04%,森林蓄積量達175.6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生物量188.02億噸,總碳儲量91.86億噸;全國草地面積26453.01萬公頃,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56.1%;濕地保護率達52.2%。
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層面出臺的第一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綜合性規劃,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是新時代國家層面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基本綱領。規劃全面布局今后一段時期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出到2035年推進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的主要目標,確定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三區四帶”總體布局,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部署9項重大工程、47項重點任務和4方面保障措施。9大工程基本涵蓋原有工程的核心區域和主要建設內容,是原有工程的接續和拓展,并通過統一規劃、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解決現有工程實施中存在的交叉重合、分散投入等問題,從而促進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整體提升。轉變單類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為主的模式,構建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機制。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2021年開始,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整合財政資金,在3批工程試點基礎上,確定2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主要支持對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態受益范圍較廣的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重點支持“三區四帶”重點生態地區,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山水工程”成效顯著
主持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有哪些特點?取得哪些成效?
羅明(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在大尺度上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有利于促進自然生態系統及人工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應能力?!吧剿こ獭庇幸韵聨讉€特點。
第一,基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系統、科學布局。基于五級(國家、省、市、縣、鄉)三類(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依據各類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政策和規則,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分區管治,量水而行,保護生態屏障,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圍繞《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劃定的“三區四帶”進行部署。目前,已實施5批44個“山水工程”。通過國家級“山水工程”示范引領,帶動各地探索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一體化實現路徑。
第二,制定“山水工程”資金管理辦法,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帶動綠色就業。2021年10月,財政部修訂并印發《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治理資金使用和管理應遵循堅持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公益方向、合理劃分事權、統籌集中使用、資金安排公開透明等原則。根據《管理辦法》,用于“山水工程”的獎補資金采取項目法分配,工程總投資10億元至20億元的項目獎補5億元;工程總投資20億元至50億元的項目獎補10億元;工程總投資50億元以上的項目獎補20億元。自2016年起,中央財政年均投入約100億元,用于支持符合條件的“山水工程”。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從規劃管控、產權激勵、資源利用、財稅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充分釋放政策紅利。
第三,出臺系列標準,為工程實施提供技術指引。為提高生態保護修復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資源部組織編制“山水工程”技術標準體系總體架構“1+N”,指導各地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綜合考慮自然生態要素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關聯性,針對受損、退化、服務功能下降的生態系統實施“山水工程”。其中“1”是2020年發布的帶有通則性質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N”是針對“山水工程”不同環節的技術要求,包括實施方案編制規程、驗收規程、成效評估規范、技術導則、適應性管理規范等。
“山水工程”對深入踐行生命共同體理念,全面推動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作發揮顯著作用。截至2021年底,前3批25個“山水工程”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面積約200萬公頃。其中,土地綜合整治面積約18萬公頃,礦山生態修復面積約5萬公頃,流域水環境治理面積約11萬公頃,污染與退化土地修復面積約29萬公頃,森林、草原植被恢復面積約22萬公頃,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面積約51萬公頃。
“山水工程”要求統籌考慮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自然生態要素的綜合性,以區域或流域為單元統籌實施,取得明顯成效。寧夏賀蘭山東麓“山水工程”實施后生態廊道逐步接續聯通,出現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蒙古扁桃,植物霸王當年生苗12株,主要野生動物巖羊、馬鹿等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分別由2001年的1.6萬只、2000只增加到現在的5萬只、7000只。貴州烏蒙山區“山水工程”實施后威寧草海區域鳥類物種數量持續恢復,2020年共記錄鳥類246種,比2010年多18種,2022年在草海越冬的旗艦物種黑頸鶴已達1889只,占全球種群數量近五分之一。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工程”實施后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野生植物總數已上升到3890種,比原記錄(2617種)增加1273種,野生脊椎動物622種,比原記錄(443種)多179種,區內陸續發現并拍攝到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山水工程”為促進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物種數量恢復,建立了水中大熊貓——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有效保障了中華鱘洄游通道,江豚數量由2015年的2至3頭增加到約17頭。廣西左右江流域“山水工程”修建了白頭葉猴生態廊道,種植了構樹、榕樹、木棉等白頭葉猴喜食植物,引導猴群通過廊道遷移擴散,有效擴大采食范圍,促進猴群種群交流和繁育。吉林長白山保護開發區“山水工程”,3年時間徹底拆除小水電站12座,暢通了冷水魚洄游通道。
科學借鑒國際經驗
主持人:國際生態保護修復的理念和實踐對我國有哪些借鑒和啟示?
李鋒(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生態修復研究中心主任):為應對人類活動引起的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生態保護修復的理念和實踐在全球范圍內迅速開展,為我國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了借鑒。
生態保護修復是增加生態系統服務與凈增益的主要戰略之一。生態系統服務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獲得的所有收益,通過自然資本核算可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系統服務付費的實踐案例已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如聯合國提出的“減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計劃。2019年國際生態修復學會提出“凈增益”的概念,通過定量評估生態修復項目實施前后的凈增益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態修復成本與效益的邊際效應。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旨在保護、持續性管理、修復自然或改善生態系統的行動,以高效解決社會難題,該理念對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緩解土地退化等方面至關重要。世界銀行在2008年首次提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分別于2016年和2020年提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內涵及定義、8大準則及28項指標,并將該理念應用到全球范圍內的生態保護修復實踐中,如哥倫比亞國家級森林保護計劃、南太平洋小島國海洋保護以及美國曼哈頓下城區氣候適應性計劃等。
自然保護地及其周邊的生態保護修復活動已成為保護地工作計劃的優先事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地工作計劃鼓勵各國積極落實保護地生態系統完整性修復與重建的相關措施,在全球范圍內已有諸多針對保護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物種重新引入、清除入侵物種等各類型生態保護修復的成功案例,如波蘭共和國別布扎國家公園的綜合管理計劃、俄羅斯“更新世國家公園”人為引入食草動物、尼泊爾基于社區的森林景觀修復計劃等。
“再野化”與荒野保護修復已成為國際自然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新理念。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荒野定義為具有大面積的、保留或被輕微改變的自然原貌,并且未分布永久或明顯人類聚居點的區域,其內涵是以自然過程為主導的、具有多重價值的野性自然區域。“再野化”的概念已從最初以保護大型食肉動物棲息地連通性為目標的修復手段,逐漸轉變為以過程為導向的生態系統修復方法,如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對狼的重新引入、巴西迪居甲國家公園對物種的重新引入以及歐洲通過“再野化”方式創建的“新荒野地區”等皆為“再野化”的具體實踐。
靈活可調適的適應性管理過程已成為生態修復管理的主流理念之一。近十年來,衛星遙感影像、物聯網、無人機等生態系統觀測和實驗網絡發展迅速,并且通過搭建長期有效的數據監測平臺為制定適應性的生態保護修復策略提供了必要信息,使科學監測與適應性管理的有效性持續提升。適應性管理根據監測、評估和結果反饋,以保障生態修復項目在全生命周期內的持續調整,基于“反饋循環”模式以達到預期設定的修復目標。
借鑒國內外生態保護修復的研究和實踐,未來我國需加強以下幾方面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一是加強和落實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在中國落實需結合實際情況,如快速發展的自然資源利用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人類活動密集區與自然保護修復矛盾。二是深入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理論、方法、技術、標準和模式。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是基于復合生態系統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的系統性工程,亟需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理論體系與集成模式。三是完善生態修復項目的多元融資政策。我國生態修復活動多依賴財政資金投入,應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確保修復項目獲得持續性資金支持。四是加強荒野生態保護修復的實踐與探索。荒野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荒野生態保護修復以及生境“再野化”是未來生態修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五是推動城市生態系統修復的研究與應用。目前生態修復主要關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對人類活動密集區的城市生態系統修復尚未給予足夠重視。
綜合施策實現有效治理
主持人:生態保護和修復還面臨哪些問題,下一步應如何改進?
孫然好(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近年來,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不斷完善,從中央到地方開展了大量探索與實踐,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過度修復。從污染綜合防治轉向系統生態治理的總體要求已經深入人心,但也存在過于強調人工干預措施和恢復數量指標,忽視生態恢復要適應生態系統演變階段及地域性規律的現象。如在干旱地區大量造林,在地形、土質、水分等不具備綠化條件的礦區生硬綠化,在河道生態修復中為達到防洪標準過度清淤和硬化等,投入大量經濟成本,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二是急迫見效。生態系統修復和重建需要一定時間,不同生態系統類型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恢復到頂級群落。工程實施后,要求短期見效不現實,也違背自然規律。當前部分生態保護和修復考核指標缺乏不同時間尺度的考慮,造成個別工程為了迅速滿足數量指標,采用速生植物、外來物種等;工程思維較重,過度采取灌溉、施肥等人工輔助措施進行生態恢復,重短期效果、輕后期維護,沒有重視培育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維持機制。
三是缺乏多功能目標設計。由于在大氣、土壤、水質、防洪等方面有較為明確的標準和考核目標,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在以上幾個方面比較重視。相對地,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完整性等方面尚顯不足,近30年來,我國人工綠化和再造林面積約占全球植被綠化面積25%,超過34%的陸地面積經歷了植被類型的變化,然而植物群落復雜度呈顯著下降趨勢,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沒有充分體現。
四是缺少社會發展協同機制。“協調布局、系統治理、人地和諧”是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階段性、遞進式目標,當前許多生態修復工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目標脫節,忽視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多重屬性。
面對上述問題,有如下建議。
加強全鏈條科技支撐能力。生態修復涉及流域、生態系統、場地等不同尺度,相應空間尺度下的格局與過程耦合關系及其生態功能均有差異,應加強不同尺度生態系統本底調查和機理研究;尊重生態系統恢復的演化階段,構建生態系統敏感空間和關鍵節點的預警和識別技術體系;加強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指導作用,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資源要素與城、村、路、礦等人類社會要素的和諧布局與有機統一。
強化綜合成效考核評價。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的環境影響評價要與成效考核評價充分銜接,制定不同類型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和規范,強化生態完整性、生物多樣性等長期生態目標;考核評價中要統籌生態系統近遠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將生態修復工程與旅游康養、有機農業、綠色能源等產業結合,促進產業融合、提升居民福祉,提高生態修復的可持續性;建立社會—生態綜合成效考核評價制度,納入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
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生態修復的初始目標通常根據某個階段的靜態問題設計,隨著不同生態修復工程有效實施,生態問題會變化或區域轉移,要有適應性管理的具體措施和調整機制;在調整和管理中多做減法,降低人為干預,改變當前許多生態修復工程的人為痕跡過多現象,將成本投入與效益產出、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資金投入比例作為重要的動態調整依據。
鼓勵多部門協調和多主體參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主體包括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林草等不同部門,要建立不同管理部門協作的常態化機制,統籌考核目標和監督監管;加強項目全過程咨詢和監理,授權具備資質和管理經驗的機構推進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等,落實總體修復目標;生態修復投資大、收益慢,須充分量化風險和收益并適度讓利,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加入;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保障不同等級市場主體投融資權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