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09-23 09:42:09
原標題:以勤奮之志 助力大國“三農”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以勤奮之志 助力大國“三農”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晚睡早起是付君多年的作息習慣。今年39歲的他,是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副院長,吉林大學領軍教授、博導。每天睡眠不到6個小時,是他的常態。
學生說他像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有忙不完的事。付君說:“這是因為笨鳥得先飛。”為準備一個課件,他會查閱網上能找到的所有同類課程講義和資料。他會帶著學生在收獲時節跑遍東三省的大田,了解玉米收獲機需要如何完善升級。他還關注氣象新聞,以便在農作物遇到突發災情時,能及時去現場查看。
2013年,付君從山東省農機院脫產到吉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博前,付君是單位里的崗位發明能手,參與研究設計過五大類20多種農用機械。博士畢業時,付君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任露泉建議他留校任教,希望他能培養出一批大國“三農”人才。
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都面臨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考驗。付君剛入職時還專門把這個問題當成課題去思考和研究。
教學中,付君發現有些本科二三年級的學生,學習熱情不足,對農機專業及農機工業也不了解。為此,他在學校統一安排下,開設了一門《新生研討課》。在新生入學時,他就對學生進行學科及專業科普,讓大家清楚大學4年要學什么、怎么學,以及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讓學生清晰理解學業與事業、專業與行業的關系。
該校博士生薛釗在大一時就師從付君。付君主講的《農業機械學》是他最喜歡的課程之一。
2019年,吉林省遭遇了罕見的3場臺風,玉米大面積倒伏。玉米倒地,以往機器無法進行機收,怎么辦?如何能幫農民減損?能否設計一款收倒伏玉米的機器?在一次《農業機械學》的課堂上,付君在講玉米收獲機設計原理前,向學生連續提問。
這讓薛釗一下子明白了自己與玉米收獲機的關系,理解了高性能農用機械的大用處。
不僅如此,付君主講的《農業機械學》還獲批國家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付君說,很多工科課程聽上去不生動,是因為缺少人文闡釋。國家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戰略、黑土地保護、“雙碳”等國家重大戰略都是鮮活的思政元素,把這些元素融入專業課中,不僅能教會學生專業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學生盡管年輕,但思辨能力很強。”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此前跟學校教師分享的一句話,讓付君受益匪淺。他解釋說,要想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就得先讓他們弄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能做到什么程度。
留校當年,付君就申請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入職第二年,他獲得了吉林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3年前,他研究的東北玉米全價值仿生收獲關鍵技術與裝備,還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付君逐漸體悟到教學相長和教研相長的樂趣。通過扎實的教學,他的科研邏輯性和敏感性有了明顯提高。付君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就是在備課中受到的啟發。
吉林大學的農機學科建于1955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杰出農機人才,被稱為“中國農機工業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成為付君做科學研究和發明設計的沃土。到吉林大學讀博后,付君把研究重點放在了玉米機收減損領域。選擇這個方向與吉林省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獨特優勢,和響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有關。
此前沒有設計過玉米收獲機的付君,每年都會帶領團隊到東三省的生產一線,向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企業請教,確保研發的機械能直瞄國家戰略、直面一線生產需求。
據了解,付君團隊研發的玉米減損收獲機在吉林省普及率達到90%,東三省普及率在70%左右。不僅如此,每年付君團隊還會對玉米減損收獲機的功能進行更新升級。去年,付君團隊轉讓了7項發明專利,都與玉米減損收獲有關。
當下,國家把糧食安全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付君看來,吉林省“千億斤糧食”工程、“秸稈變肉”工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工程等政策和機會,對涉農類人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吉林大學的支持下,他牽頭并獲批了該校第一個農業農村部的科研平臺“農業農村部高效播種收獲裝備重點實驗室”。此外他還帶頭成立了“科創中國”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農機裝備服務團。
“要以勤奮之志,帶領團隊和學生們在農業機械的自主創新領域有更多突破。”付君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