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2-09-23 09:46:09
原標題:農民兄弟這一問,深深地改變了我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農民兄弟這一問,深深地改變了我
來源:科技日報
◎王明清
“秋分至,秋意濃,又是一年豐收季。”金秋九月,豐收季節,每天清晨,我都習慣于咂摸著這句話,行走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農村的田間地頭。天公作美,再加上“好種子+管理好”,今年這個“花生大縣”又迎來了大豐收。
行走間,我看到農人們收獲著、分揀著、轉運著,歡聲笑語洋溢在田間。作為科技特派員,我深感欣慰。為了這一幕繁忙場景,我貢獻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身心。
兩年前,我從青島北站出發,高鐵穿過高樓大廈,穿過膠州灣,一段時間之后便進入了郁郁蔥蔥的田野間,我看到一片片花生、玉米等作物茂盛地生長著,心里卻忐忑起來:作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研究所(以下簡稱花生所)的科研人員,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驗室或者花生地里做各種試驗、各種分析,去生產一線,我能干什么?將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克服?
一次尷尬的提問,倒逼著我從“專才”走向“全才”
讓我終生難忘的場景來自農民兄弟的提問。這一問,也深刻地改變了我。在費縣的一塊花生地里,有農民兄弟指著一片花生,滿臉期待地望著我發問:“王博士,花生葉子發黃,怎么回事啊?”在農民兄弟看來,你是來自花生所的專家,是“花生博士”,這些問題我應該都知道。但我雖為“花生博士”,方向卻是花生食品加工,對于花生種植問題一知半解。
此時,農民的信任,科特派的責任,卻讓我無法回避。葉片發黃,多數原因是雨澇導致,但地塊旁邊的花生葉子是正常的,并且該地塊地勢較高,不應該遭受雨澇。
當時的我,有些尷尬。我是真不知道啊。一個研究花生加工的科研人如何回答花生栽培或花生病害問題?這嚴重超出了我的研究范圍。但我不能拒絕,需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因為對處在困境中的農民兄弟來說,我就是他們的“救星”。
我意識到一個問題:生產一線不同于實驗室,在實驗室我就研究花生一個方面的內容,但是接觸生產實踐,花生產業涉及花生品種、栽培技術、病害防控、蟲害防控、加工技術等各個方面,涉及整個花生產業鏈。
我電話咨詢了花生所老專家崔鳳高研究員,他說:“花生葉子發黃原因很多,雨澇、缺鐵、除草劑藥害都會導致葉子發黃,需要具體分析。”
做好科特派,必須成為花生產業鏈的專家。我可能不是全才,但我背后是山東省農科院,是整個農科戰線,需要將他們引進來,解決農民兄弟的具體難題。
沿著這個思路,深耕費縣的花生田,我加強了與單位各個研究所專家的互動。
逐漸地,我知道了花生如何做單粒精播,如何做花生測產,如何防控害蟲蠐螬,如何防治葉斑病,我更發現種植戶對花生品種的需求與花生企業的訴求是完全不同的。
扮演好“四重角色”,才能將花生產業做大做強
面對挑戰與主動破解難題過程中,我由淺入深掌握了花生產業的其他知識,現在,農民兄弟花生田的各種“疑難雜癥”基本上都難不倒我了。
有一次,單位病害實驗室的同事高興地告訴我:“謝謝王老師從費縣采回的花生樣品,我們從中分離到一株新的病原菌,對我們研究該類花生病害很有用。”
聽到后,我非常高興,科特派還能促進花生的科研工作。
隨著工作深入,在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費縣指揮部的幫助下,我逐漸摸索出了適合當地的工作模式,即采用“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種植戶+培訓”模式。2021年,在費縣3個鄉鎮,我們建設3個花生示范基地,面積達到300畝。
只有示范到位了,花生產量、質量雙豐收了,農民兄弟才能愿意種,并能幫助我們推廣新品種、新模式。
今年8月,在深耕費縣兩年之后,我選擇留在這里,繼續掛職,繼續我的科特派事業。我愛上了這片土地,這里的人們需要我,我也以他們為師,從這片深厚的土地里汲取營養,提高為鄉村振興服務的本領。更重要的是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示范縣,我們必須抓緊時間。
兩年下來,我感悟良多。
首先,我覺得特派員首先是“調研員”,應該多去費縣12個鄉鎮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使得推廣花生新品種、新技術更有針對性。同時,特派員應該是“協調員”,協調花生所、當地農業農村局、農技站、合作社、種植戶,多方合力助民豐收。
特派員應該是“宣傳員”,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宣傳花生新品種、新技術。此外,特派員應該是“紅娘”,匯集費縣花生加工、花生種植、農技人員等,將整個產業鏈串起來。
(作者系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研究所博士,由本報記者王延斌采訪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