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2-10-06 08:42:10
原標題:拓展藝術實踐平臺 培養青年音樂人才(來自現場的聲音)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拓展藝術實踐平臺 培養青年音樂人才(來自現場的聲音)
來源:人民日報
一個優秀的指揮家,要解決的不僅是藝術和技術問題,更需要有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對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對人生的深入思考
近日,由中宣部文藝局、中國文聯等單位共同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承辦的“藝苑擷英——全國優秀青年指揮人才展演”活動落下帷幕。活動以其專業性引起廣泛關注,為中國交響樂事業發展和青年人才培養帶來啟示。
指揮是樂團的靈魂。指揮的審美標準、管理藝術、專業技能日益受到業內外重視。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指揮的指揮棒下會呈現不同的藝術效果;同一支樂隊,在不同藝術總監調教下也會形成迥異的風格。
本次“全國優秀青年指揮人才展演”匯集近50位優秀中青年指揮,其中大多是80后、90后。這批青年指揮有良好的專業學習背景及扎實的基本功底,勇于將自身個性和當代文化融入對音樂的理解與闡釋中。他們的藝術視野更為開闊,音樂思路更加敏捷,表達手段更加豐富,善于博采眾長,技巧性和觀賞性較過去有很大提高。
國家規劃長遠的培養機制,藝術院校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交響樂團提供廣泛的實踐保障,青年指揮自身不斷努力。新時代青年指揮人才培養的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指揮人才的培養與其他音樂人才有所不同。指揮面對近百人的大型樂隊,需要大量、長期與樂隊磨合、與聽眾互動的實踐經驗,要有強大的合作意識。對樂團而言,指揮要像啄木鳥,洞悉問題,精準捕捉;又要像醫生,既知道病灶在哪里,又能對癥治療。從這個角度看,培養中國交響樂青年指揮人才,首先要搭建廣闊的藝術實踐平臺,為青年指揮打開更多與樂隊打交道、與聽眾交流的窗口。
后浪奔涌、前浪護航,不同代際的指揮人才合力奮進、傳承創新,正匯流成中國交響樂的“大江大河”。10年來,我國音樂教育有了長足進步,逐漸走向世界前沿。面臨觀眾日益增長的欣賞需求,面對交響樂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指揮人才培養已不僅僅依靠音樂院校完成。一些資深指揮家為加快青年指揮人才培養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相繼推出針對性的培養、扶持計劃。由上海交響樂團等聯合推動的“青鳥計劃”,探索青年指揮家學習、交流、展示的新途徑;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與中央音樂學院樂團、寧波交響樂團合作,為指揮系同學提供藝術實踐的基地;上海音樂學院實施了近10年的“未來指揮家”培養計劃,把職業樂團“請進來”,讓青年指揮“站上臺”,與深圳交響樂團、貴陽交響樂團、青島交響樂團合作舉辦常態性音樂會……這些嘗試,拉近了課堂與實踐的距離。
中國交響樂發展正處于歷史機遇期。我們需要補齊青年指揮人才培養的短板,為青年指揮學子提供更多與專業樂團合作的機會。當下,交響樂蓬勃發展有著豐厚土壤和扎實基礎。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音樂家協會所屬交響樂團聯盟旗下注冊的樂團就有70余家,但一些基層樂團仍缺少工作能力強的專業指揮。拓展藝術實踐平臺,依然大有可為。
需要注意的是,指揮人才隊伍的年輕化,不等于“速成化”。對此,青年指揮學子要有清醒認識。只有堅持崇高藝術理想,對藝術精益求精,在浩瀚的古今中外交響樂海洋中尋根求源、揮臂遨游,才能將最精美的藝術奉獻給舞臺、奉獻給觀眾。
提升指揮藝術的水平,離不開廣泛汲取營養、悉心沉淀修為。一個優秀的指揮家,要解決的不僅是藝術和技術問題,更需要有對社會的深刻認識、對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對人生的深入思考,這是理解闡釋音樂作品的基本原則。青年指揮一定要在實踐成長的過程中下苦功,讓自己成為人格力量堅強、理想信念堅定、藝術追求高雅,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步的文藝工作者。
雛鳳清于老鳳聲。未來的交響樂指揮舞臺,屬于有遠大志向的青年指揮家們。
(作者為指揮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