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2-11-03 10:37:11
原標題:三十而立正青春 攜手同行向未來
來源:人民法院報
原標題:三十而立正青春 攜手同行向未來
來源:人民法院報
圖為鐘倩在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法院調研。
照片由作者提供
三十年風云一紙書,幾代人拳拳法治情。
欣逢《人民法院報》創刊30周年,我不禁問道:人生能有幾個30年?一份報與一家人,就這樣相親相愛地連在一起。
我出生和成長在一所高校的家屬大院,父親酷愛讀書,也愛看報,下了班或周末時就鉆到校園里去,在報欄前駐足,口袋里別著藍黑鋼筆,裝著牛皮面的工作手冊。
時間久了,工作手冊上布滿密密麻麻的字跡,大都與法律有關,他告訴我,是從《人民法院報》上抄錄來的。一個不起眼的筆記本,泛黃、卷邊,卻在單位里變成同事們的“搶手貨”,有人甚至把父親當成“法律顧問”,找上門訴說遇到的民事糾紛,這讓我意識到,這份報紙的分量。2000年元旦,報紙改版為日報,內容更加豐富,父親直呼“過癮”。
后來,像父親那樣堅持讀報、記筆記、學習,我愈發地體會到《人民法院報》的專業性、權威性和接地氣,如良師益友,助力建言資政,同時也手把手教我學法、守法、用法、普法,從“小白”進階到身邊人口中的“法律通”。特別是民法典正式實施后,起初我一臉茫然,面對這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式的大法典,不知該從哪里下手,《人民法院報》第一時間“上新”和“出新”,開辟專欄,深入淺出,以專業知識進行解讀,既有理論高度,也有實踐深度,讓我醍醐灌頂,對編撰過程和法律條文都有全面領悟;尤其認識到“人格權”單獨成編的法治內涵和特殊價值,對攝像頭偷拍、AI換臉侵權、網絡騷擾電話等常見問題,民法典里都能找到答案,從而確立清晰的法律邊界和樹立正確的維權意識。
四季流轉,日月更替,我與《人民法院報》并肩前行。擔任政協委員后,我的關注領域更加廣泛,理論學習如魚得水。履職過程中,我體驗過“智慧法院”的辦事流程,感受過一站式訴訟服務的便捷,現場旁聽過刑訊庭審,感受過一塊屏幕背后的法與情,也曾走進女法官們的日常工作中,她們與卷宗為伴、為正義獻身,卻顧不上家庭和孩子……我把這些點滴體驗和感悟記錄下來,陸續發表在《人民法院報》上,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成長。記得有幾次在電話里與編輯溝通稿件,對方不厭其煩,指出不足,又認真分析稿件,講解一些注意事項。編輯的嚴謹和高效,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我,下筆如有神,行文更從容。
如果說與報紙結緣只是美好的開端,那么編讀往來的活躍度才是報紙的生命力所在和溢于紙上的人間芬芳。
全媒體時代,《人民法院報》也在與時俱進,從一張報紙到永不打烊的“天平陽光”,到網站、官微等,構成人民法院新聞傳播矩陣,使互動永遠在線、服務時刻連線、學習永不斷線,且好看又有料,權威又不失活潑。無論載體如何變幻,始終不變的是內容為王和為民服務的初心。報紙設有不同周刊,就像時間的“鐘盤”,看到“采風周刊”,我就知道周一到了。“采風周刊”學典型,一篇篇手記看得人濕了眼窩,主人公不為人知的一面令人肅然起敬;“法周刊”長知識、提升業務本領,“一吐為快”定格生活中的煙火漫卷與斑斕光影;“理論周刊”“法律文化”慢讀、細品,入腦入心,厚植理論素養……
對我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人民法院報》頭版報道的英模人物,鄒碧華、胡國運、周春梅、魏晶晶等,每篇大報道都是難能可貴的黨員學習素材,從標題到內容都別具一格,引人共鳴,能讓我做剪報收藏;傳承“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相關報道,溯源歷史脈絡,彰顯為民情懷,讓我看到一個共產黨人的擔當,也認識到“一刻也離不開群眾”的使命感。在基層做宣講或寫文章時,我多次分享他聯系群眾的“心經”:“作為法官,當你下鄉找老百姓調查了解情況,恰好遇到他下地歸來。這時候,你應該把他手中的牛繩接過來,幫他把牛拴好,讓他在一旁喝喝水、抽抽煙,好生休息后,才跟他了解情況。”這些收獲,都與《人民法院報》密不可分。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30年風起潮涌,一路相伴一路歌。
或許,未來有一天,我們在空氣中眨眨眼、揮揮手就能讀《人民法院報》,但是,從紙端到指端,最溫暖的終端是人心,是人與報的情未了——走過櫛風沐雨30年,《人民法院報》是良師益友,亦是法潤民心的精神家園。
坐在書桌前,攤開報紙品讀,當目光再一次拂過報頭上的莊重紅字——《人民法院報》,我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三十而立正青春,攜手同行向未來!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政協委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