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2-11-04 10:34:11
原標題:麥 客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麥 客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麥 客
( 2022-11-04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人文漫筆
田延敏
收秋打夏,確保糧食顆粒歸倉,歷來是農民的要緊事、撓頭事。不知何時起,走鄉入戶、幫人收麥這一季節性職業——麥客,便應運而生,在機械化普及的今天,他們又悄然退出田間地頭。
回想起來,筆者有兩段當麥客的經歷,只不過是不收費的麥客。
小時候,我家住在鄂西山區,耕地多為小塊山坡地,機械作業困難,夏收時還極易下“跑暴雨”,即使麥子種植面積不大,麥收時同樣面臨時間急、人手緊的難題。為確保到手的麥子不被雨侵而爛在地里,純樸的家鄉父老想出了一個類似于麥客收麥的辦法——互助收麥,老家叫做“轉工”,三五幾戶相互邀約,誰家的麥子先熟就先幫誰收,哪天的雨情急就找更多的勞力大會戰。作為未成年的學生,一般不會計算在勞力之內,只安排干一些燒水送茶之類的雜活。看著大人們忙忙碌碌的身影,我時常忍不住拿起鐮刀加入搶收的隊伍,算是幫點小忙、湊個熱鬧。大人一再叮囑小心被刀割到、小心被麥芒扎到,雖一百個不放心,但也樂見孩子接受“汗滴禾下土”的鍛煉,更有將來“學習更刻苦”的期盼!收割完畢,扛著麥子送到東家,鄉親們樂呵呵地聊著家長里短,我也“理直氣壯”地享受主人的美食和豐收的喜悅。
高中畢業后參軍入伍到了北方,沒想到軍旅之中再與麥客結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連隊每年組織專業分隊赴機場駐訓,都分散住在附近老鄉家,我們班的房東崔叔有兩個兒子,都在外打工。駐地石家莊位于冀中平原腹地,一馬平川,麥接千里,是國家重要的優質小麥主產區,家家戶戶都種有很多小麥。當時聯合收割機還不常見,多數農戶還靠手工作業,收麥任務十分繁重。為解民之所急,麥收時節,部隊專門放幾天農忙假,幫助駐村農戶收麥。才到五月,連隊就開始做思想發動工作,從擁軍模范戎冠秀的英雄事跡,到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再到秋毫無犯的群眾紀律,講得大家狠不得馬上提著鐮刀沖向麥地。到六月中旬麥熟時,駐訓官兵就以班為單位,從緊張的訓練場轉入火熱的麥收場。
古時“麥穗人許長,谷苗牛可沒”,但現在推廣抗倒伏的低矮品種,收麥時只能“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了。為讓房東大叔大娘輕松點,我們天沒亮就悄悄下地,比著割,搶著干,生怕比別人落后,等房東大叔下地時,已經收割了一大片。再接下來就一邊割,一邊捆,收攏成堆,最后用農用車拉到脫粒機上打成麥子,裝袋拉到曬麥場,晾曬好了再一一歸倉。每天中午,房東大娘都會做出最拿手的槐花小餅子、豬肉大包子、家常大熬菜,還有井水泡過的大西瓜,我們圍坐在槐花樹下,吃著美食,聞著花香,聊著家常,親如一家,其樂融融。
后來隨著工作調動,逐漸遠離了麥收一線,但愉快的麥客經歷時時在腦海中浮現。時常打聽房東的莊稼長勢,時常了解國家的麥收消息。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逐漸發力和農業科技水平的逐年提升,成群結隊的人力麥客早已被轟轟隆隆的機器麥客所取代,農機稱霸麥田,實行跨區收麥、集團作戰,全國日機收面積超過2000萬畝,何等壯觀的豐收景象。各地政府還專門成立“麥收服務隊”,解糧農之憂,化麥客之難,農民再也不用擔心豐產不豐收了,麥客也不用再怕“拖修保供”等跨區難題了。據媒體報道,今年河南、河北、山東的麥收大會戰中,裝備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智慧農機成為三夏生產的新力量,技術人員只要提前規劃好進場路線,然后一鍵啟動,收割機就會自主進入麥田自動收割作業,一人可以同時控制多臺收割機,中國農業正在向智能化的方向高速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