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2-11-05 13:54:11
原標題:科技人才奔沂蒙:現代化農業的星辰大海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原標題:科技人才奔沂蒙:現代化農業的星辰大海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0年6月開始,數百名農業科技專家奔赴山東費縣。
在沂蒙大地上,他們深入鄉村肌理,將科技成果送到田間地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覆蓋形成整縣域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他們丈量微觀山東,用發展的眼光看“三農”,用科技創新踏出鄉村振興實踐的足音,譜寫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他們的征途,是農業現代化的星辰大海。
這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2020年開始實施的“三個突破”戰略紀實:利用3年時間,選派300人,投資3億以上,在山東西、中、東部分別選擇3個縣(市),聚力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地處魯中南沂蒙山腹地的費縣,農業類型豐富,正是農業科技引領鄉村振興的一片沃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推動產業振興,農村最缺的就是人才和科技。院里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就是給鄉村補上這塊短板。”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點破“三個突破”戰略的實質。
黑土湖村水稻豐收。李鑫攝
新科技進村:復蘇黑土湖村“水稻產業夢”
“我們的水稻豐收了!”
電話那端,費縣探沂鎮掛職第一鎮長王恒振的欣喜溢于言表。數天前,在黑土湖村400畝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他手捧稻穗時的話言猶在耳:“這是農科院遺傳育種團隊新培育的圣香66,長粒、香、抗性好,畝產量有望達到1200斤。”
在他發來的視頻里,金黃飽滿的稻穗將稻稈壓彎了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層層水稻被卷入機械中,“畝產量1200斤”的理想成為沉甸甸的收獲。
“今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黑土湖村的水稻產業圖景中,滿帶豐收喜悅的少不了崔興龍、王劍平這五個回鄉創業的小伙子。
從對水稻種植一無所知到成為農業“小專家”,從組織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到注冊“涑河黑土湖”大米品牌……一路走來,離不開山東省農科院駐費縣科技人員的全鏈條“保姆式服務”。
這已經是黑土湖村種植水稻的第二個年頭。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村里就曾引種過水稻,由于水源原因,1973年以后逐年消失。村民們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由于沒有主導產業,90%的中青年人在外打工謀生。
契機發生在2021年。探沂鎮沿境內的涑河兩岸規劃建設水稻種植基地,實施“旱改水”工程,黑土湖村恰好處在核心區域。五個年輕人躊躇滿志,決心回家創業種水稻。流轉土地、鋪設管道、平整土地……憑著一股激情,他們干得熱火朝天,但眼看著水稻插秧已過最佳季節,對于種水稻,誰也沒有經驗。一籌莫展之際,他們找到了王恒振。
王恒振幫他們聯系了山東省農科院濕地農業與生態研究所,當時,為更好地推進科教興村工作,省農科院組織實施“包村制”,濕地所選擇幫包黑土湖村,選派水稻專家擔任合作社的科技副總。
針對水稻插秧已過最佳季節的問題,專家團隊提出對策:在增加機械縮短整地工期的同時,選擇4個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分批種植,做到80%的秧苗在6月底完成栽種;同時增施有機肥和葉面肥,沃根壯苗,防控病害。
自此,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就和這群年輕人成為了“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親密伙伴。在整個生產季節過程中,全程跟蹤服務插秧期、分蘗期、灌漿期、成熟期等關鍵環節。每到關鍵農時,還特意制作“明白紙”,指導他們做好田間管理,共計培訓水稻種植人員1000余人次,有效保障了黑土湖村第一年水稻種植的成功。
“沒有農科院的專家,去年我們可能顆粒無收。現在,我們回老家發展水稻產業的信心更強了。”回憶起當時情形,王劍平眼眶濕潤了。崔興龍在一旁“揭發”:“去年水稻收割完,看到那么多糧食,他都激動哭了!”
科技給“看天吃飯”的農業增加了更多的確定性,讓“新一代”農民不再像父輩一樣憑借感覺與經驗種植,等待他們的,是更為廣闊的疆域。
豐收后,專家團隊親自帶合作社的伙伴們奔赴臨沂尋求合作,加工包裝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并成功注冊了“涑河黑土湖”大米品牌。
今年,濕地所又為黑土湖村400余畝水稻田提供了5000斤原種,對今后水稻產業發展提出了實現河灌、庫灌和井灌的配套使用,并指導合作社的年輕人進行育秧。當他們掌握該項技術之后,不僅能滿足自己生產需求,還能為其他種植戶提供水稻秧苗。
“我們申請了一個農業基礎建設項目,準備建一個加工車間,能夠滿足日常稻谷晾曬、倉儲、加工的問題。”王恒振說,”豐收以后,附近的水稻種植村也會過來考察,這樣就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推動水稻種植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
為耕者謀利,為人民造福。
正如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駐費縣指揮長李文剛所說,“科教興村”不僅打通科技進村入戶通道,也為現代化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沂蒙山區的偏遠鄉村,更深入地融入到了鄉村振興大潮中。
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劉慶忠(右一)和費縣費城街道南廣豐村村民曹廣坤(右二)在櫻桃種植園。朱東姿攝
“土專家”蝶變:留下帶不走的農業科技隊伍
人們常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已經是暮秋,在費縣費城街道南廣豐村,村民曹廣坤地里的櫻桃種苗還是枝葉茂盛,綠意蔥蘢。
“我等它自然落葉之后再起苗。非良種容易提前落葉,有的種植戶就把殘葉擼去提前賣了,實際上那樣會影響明年結果的產量。”
今年54歲的曹廣坤,是村里第一個種櫻桃的人。剛剛拿到“農民農藝師”高級職稱的他一直是十里八鄉公認的“櫻桃高手”和帶頭人,去年僅櫻桃樹苗就賣了120多萬,而產生這些效益只用了4畝地。
初中畢業開始種果樹,“一開始種葡萄,種了幾年,不知道葡萄得了什么病,在穗上一悠,粒都掉了,現在知道叫白腐病。”走過不少彎路的他越來越發現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一直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學習。
2005年的一天,曹廣坤在自己訂閱的《落葉果樹》雜志上看到一則消息,櫻桃新品種吉塞拉矮化砧木5號、6號正在山東各地推廣。
按照雜志上的地址,他乘車到泰安,敲開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的大門,找到了劉慶忠研究員——此后對他影響深遠的一位“良師益友”。
在劉慶忠的指導下,他把這種優良砧木引進費縣,并開展櫻桃嫁接試驗示范。
此后,每當研發了櫻桃新技術、新品種,劉慶忠也總會想到淳樸勤奮的曹廣坤,讓他去做試驗示范。
2021年8月,根據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戰略的安排,劉慶忠作為“百名專家興百村”活動的專家之一,來到南廣豐村掛職擔任第一村主任,并組織制定了《廣豐村大櫻桃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大櫻桃主導產業。
邊學習,邊實踐,曹廣坤掌握了櫻桃園周年管理的一系列技術,包括地膜覆蓋技術、噴灌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還有最新的深溝高壟技術和果園生草技術。他首先在自家果園里試驗示范,成功之后,村民們看他種的好、掙得多,也紛紛跟著種起甜櫻桃來。
走進曹廣坤的櫻桃園,采用的都是省農科院的魯櫻系列,尤其是極早熟甜櫻桃新品種“齊早”。“以前甜櫻桃品質不好、產量低、缺乏早熟新品種,現在好了,‘齊早’甜櫻桃新品種投入少,果大、酸度低,產量還高,在五一假期就能成熟,每斤價格比普通品種高10到15元。”
談起新技術的“甜頭”,曹廣坤如數家珍。“我們現在用的是劉老師對國外樹形改良過的矮化叢枝KGB樹形,伸手可摘,不僅節省人工,更重要的是3年成形,4年進入豐產期,每棵樹產量能到30-40斤。”
“在劉老師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廣豐櫻桃聯盟’,江蘇、陜西、河北、遼寧等省的好多種植戶都是我們聯盟的成員。”曹廣坤說。為滿足眾多大櫻桃種植大戶的需求,他組織培訓了30余人的大櫻桃修剪隊伍,不僅帶動服務了省內外種植戶栽培大櫻桃一萬余畝,也為本地農民增收蹚開了新路子。
如今,一片片的櫻桃園染亮了荒山,做成了產業,拉動了整個鄉村的發展。
“在幫助村里打造一村一品、幫助合作社發展產業過程中,我們有目的地培養一些致富能手,把農民培養成鄉土專家,即便是下一步,我們農科院的專家離開費縣,鄉土專家也能夠繼續推動產業始終往下走。”李文剛總結。
山東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的劉公言博士在費縣正宇兔業養殖基地檢查兔子生長狀況。楊遠峰攝
“科技副總”把脈:一只兔子的產業格局
對費縣正宇兔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鵬來說,如何將一只兔子的價值最大化,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企業命題。而一位來自省農科院的博士給予了他更多的想象空間,不僅僅是兔子——還包括他和他的企業。
作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肉兔生產水平低下、良種供應不足、設施環境控制落后、屠宰副產品附加值低等系列問題一直制約著正宇兔業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公司進入了發展瓶頸期,只想著維持現狀。”王鵬感慨,“不進則退,公司效益一度下滑到了最低點,我干著也沒有勁了。”
2020年8月,山東省農科院選派畜牧獸醫研究所劉公言博士掛職正宇兔業公司科技副總。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解決“種子”問題,開展家兔新品種培育工作的同時,把繁育兔舍升級成了2.0版本。
走進正宇兔業的養殖基地可以看到,同樣是5000只母兔,在1號和2號兔舍的生活條件可謂天壤之別:最明顯的是,新兔舍幾乎沒有味道。“兔子到了秋天死亡率比較高,往往是因為通風跟不上,死于呼吸道疾病。”而劉公言研發的環境自動檢測系統可以通過遠程環境實時監測數據傳輸,做到自動通風,結合自動化消毒設備,大大降低了兔子的死亡率。
這只是冰山一角。通過母兔同期發情、人工授精、高效飼養等一系列新技術落地,養殖基地的基礎母兔每只每年提供商品肉兔的數量,由原來不足40只提高至如今的45-50只,僅這一塊,企業年純利潤增加達100萬元。
接著,劉公言著手開發以前基本無人問津的肉兔副產品,將兔耳、兔爪、兔內臟等屠宰下腳料研發成當下流行的寵物食品,并多方聯系北京等地數家寵物食品公司,正宇兔業公司的兔副產品立時身價倍增,由原來的每噸300-500元提高至6500-7000。
產業結構和銷售模式的調整,對王鵬來說是一個顛覆性的影響:“你帶著1000個人去干,不如一個人改變思想,思想轉變是提升企業最大的動力。”
從技術更新到產業鏈延伸,帶來的是一系列蝴蝶效應。
正宇兔業探索形成“公司+農戶”的家兔養殖合作模式,推出“五統一”政策,即統一提供種兔、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養殖技術、統一提供防疫、統一回收商品兔。同時,每年定期組織培訓會,免費為周邊100余戶村民提供種兔200只/戶,每年每戶增加純收入9萬余元。
“小產業”做出了鄉村振興“大文章”。
“現在費縣90%以上的養殖戶都跟我們有合作,還輻射到沂水、蒙陰、沂南、平邑等地。”正宇兔業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肉眼可見地在迅速提升。
接下來,王鵬計劃投資三千多萬元在養殖基地建設一個3.0版本——國內單體最大的繁育兔舍。這讓很多人覺得驚嘆,王鵬卻很篤定:“我的底氣,來自農科院的力量。這兩年農科院專家來了以后,改變了很多東西,并不僅僅是幫著我們養了幾個兔子,技術提升只是初步階段了,產業發展的格局和戰略意識的轉變是最大的成功。”
解決問題是基礎,探索模式是關鍵,提質增效是根本。
“科技興企,除了推進農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增加本土企業自身創新能力。”李文剛介紹,“我們實施了1+1科技創新聯合體,專家團隊和企業聯合打造創新平臺,組建實驗室,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
正值攻堅之年,在費縣,“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和“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的藍圖正在濃墨重彩,“全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讓農業借助科技的翅膀騰飛起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