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2-11-12 15:38:11
原標題:彰顯現實精神 回應時代使命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彰顯現實精神 回應時代使命
來源:光明日報
近年來,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涌現了一批彰顯時代精神和回應時代使命的優秀作品,“面向現實”已成為網絡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轉向。然而,網絡文學創作中的同質化、模式化作品依然偏多。如何認識網絡文學現實轉向的必然趨勢,如何更好發揮網絡文學作品引導時代價值功能,如何加快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判標準建設,如何實現網文出海更順暢更深入等,這些問題都是推進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亟待深化理論研究和學術闡釋。
山東大學黃發有教授主編的《中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年選(2021)》(海峽文藝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以下簡稱《年選》),緊跟學術熱點和前沿話題,回應了網絡文學現實轉向的內涵、可能、功能,揭示了網絡文學敘事的起源及呈現的新特征,深化了網絡文學共同體的認識,系統性、多視角提出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理論范式與實踐路徑,剖析了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效果及其優化提升策略。這些成果研究視角新穎,采用多學科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較有創新性、針對性、前沿性的學術觀點。
新型智能媒介的出現,使虛擬世界中的書寫現實和文化現實更加交織雜糅,網絡文學與現實題材、現實主義的關系呈現出新的面向,這些需要評論理論界進行有力的闡釋。《年選》中收錄的胡疆鋒文章《通向及物的現實主義——論網絡文學的現實轉向》提到,有必要先分析作家的“現實主義者”身份和作家所流露出的寫作觀念,闡釋作品中的“現實品格”或“現實精神”。即作品的現實傾向性,與真實生活是否有呼應;作品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觀,是否關注人的性格、靈魂、尊嚴和命運;作品的時代感,是否揭示社會當下或未來的發展規律,激發想象力等。
網絡媒介作為網絡文學的敘事載體,對敘事的風格、方式、類型、語言等有重大影響。黎楊全在《走向活文學觀:中國網絡文學與次生口語文化》中指出,網絡文學敘事突破了傳統文學敘事框架,敘事視角、敘事形態、敘事策略的多樣化推動了網絡文學的創新性。馬季在《中國網絡文學敘事探究》中指出,網絡文學走出了一條借助類型文學敘事方略,但在表現形式上更豐富多元、更富有時代精神、更貼近讀者需求、更符合市場規律的道路。網絡文學敘事方式靈活,運用情境、穿越、創設、時空交錯、虛擬與現實交織等策略,體現視頻化、場景式、圖像化、符號化等特征,這種敘事方式與游戲、電影、動漫等影像敘事有相融之處。周冰在《網絡小說敘事的圖像化傾向》中指出,跨媒介敘事追求的是語言的鏡頭感、現場感和畫面感,要求用直觀化手法進行具體性地描摹、即時性地展示。網絡文學的跨媒介敘事保持了網絡文學的生產者與受眾的強互動和高融合,促進了歷史與現實、虛構和真實、玄幻和科幻的有機交融,同時也要警惕網絡文學多元敘事被商業主義、消費文化主義深度包裹,過度追求快感、爽感、視覺效果、感官刺激等閱讀感受。
構建網絡文學生態系統一直是業界話題焦點。盡管系統中各參與要素的主要職能已經明確,但如何形成互促共進、和諧共生的共同體,依然是一個問題。要推動市場、平臺、創作者的“共同合謀”變成多方的“真誠合作”,從算法精準推送、人工智能篩選等規則引導下釋放網絡文學創作的活力,推動創作主題、創作類型、敘事方式的多樣化。著力推進政府引導規范與創作者自律公約、行業規約、網絡文學批評學者意見融合,形成落地性強、操作性大的管理辦法。《年選》中單小曦的研究成果指出,網絡文學要遵循共同價值、共同法則、共同目標,由此才能增強網絡文學原創力、生命力、影響力。網絡平臺應提供靈動的傳播空間,激活創作群體的創新創意潛能,推動網絡文學類型化、多元化、產業化協同發展。
《年選》收錄的歐陽友權文章《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樹狀”結構》,提出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樹狀”結構的整體構想。他指出,源于網絡語境的思想性、不脫離爽感的藝術性、源于技術傳媒的網生性、依托市場績效的產業性和聚焦傳播效果的影響力五個維度構成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周志雄提出各種文學排行榜和文學評獎是網絡文學經典化的重要途徑;禹建湘基于25家網站數據分析,提出建立起網絡文學網站社會效益評估系統;周根紅指出,現有網絡文學評價的標準過分強調了網絡的蕪雜性和市場性,出現了一些遠離文學本身的、類似于企業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比較科學系統地確定了網絡文學的具體評價指標。
網絡文學的評價僅僅利用外部數據不能真實準確揭示文學作品的價值,這就需要建立由內外部評價構成的質量監控機制,堅守文藝作品質量標準,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性,吸收傳統文學的思想性、藝術性、價值性等評價指標,充分考慮基于網絡環境的傳播力、影響力、互動性等維度。具體指標體系和各指標權重由創作主體、平臺編輯、受眾群體、行業管理機構等共同討論和決定,探索構建出一個較為科學、客觀的網絡文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根據網絡文學的場域變化,動態調整相關指標及其權重,體現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動態性、適應性、操作性。
作為海外受眾與網絡文學生產者文化交流互鑒和價值觀念碰撞的中介,網絡文學有效促進文化認同。當前,網絡文學海外傳播效果還不夠理想,總體占比不高。楊會在《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現象分析》中指出,如何消除跨文化傳播障礙,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擴大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力和影響力,需要創新網絡文學跨文化傳播策略。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要精準把握海外受眾的心理、行為、文化觀念、審美需求、媒介使用偏好等個性差異,遵循受眾的選擇性接觸和協同式解碼傳播規律,突破類型化的生產模式,改變現有的文本框架結構,書寫更多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脫貧攻堅、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以及“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現實主義題材故事,呈現立體式、多樣化的真實中國形象。網絡文學國際傳播要積極嘗試適應海外受眾文化、語言、思維的在地化傳播,利用他者書寫在地化故事,促進“傳者”與“受者”的意義互動,增強文本的共通意義空間。加強網絡文學版權的國際保護和合作,整合我國網絡文學網站在海外的平臺和其他國家的本土平臺資源,拓寬文本流通渠道,增加傳播效果,讓海外受眾感知真實中國、建構客觀中國形象。
(作者:帥志強,系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