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3-01-10 09:25:01
原標題:推動城郊村綠色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推動城郊村綠色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來源:中國環境報
◆王思睿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城郊村作為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具備成為城市后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條件,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區域,應率先肩負起實現綠色發展的重任。同時,城郊村作為一種城鄉間特殊的社會樣態,矛盾與機遇并存。
城郊村實現綠色發展面臨挑戰
城郊村兼具城市和鄉村的雙重特征,社會環境呈現交界性、多元性以及過渡性,給實現綠色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一是城郊村資源使用和治污能力不對等。對內,在“村民上樓”享受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同時,排放了大量無法降解的生活污染物。對外,城市地區將大量的生產生活污染物轉移輸送至鄉村區域進行處理,易造成二次污染。然而,城郊村缺乏足夠的城市管理能力與資源基礎。《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至2020年底,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7%,而截至2021年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僅為28%左右。城郊村日益增長的生態系統負荷與短缺的鄉村生態環境處理設施之間缺口逐漸增大。
二是城郊村工業化發展的路徑依賴。一些城郊村片面強調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過度突出城鎮化的經濟功能;存在明顯的土地依賴傾向,過去豐富而多樣的傳統農業被單一的產業園區替代,發展要素同質化、格式化,生態空間與生產空間被逐漸剝離對立。這使得城郊村的發展容易陷入“污染—利益—再污染”的惡性循環,綠色發展成無本之木;也使得村民不得不按照工業化時間標準參與工作,綠色發展主體缺位,最終導致城郊村轉型與綠色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三是城郊村治理服務的雙軌道沖突。一方面,在國家實現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各類資源和政策密集投放到鄉村社會,需要村級組織進行指標化、任務化落實的工作越來越多,技術性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土地征用等帶來了利益紛爭,村民紛紛開始關心政策,試圖參與和影響決策。但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與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化治理主體間存在博弈,前者在壓力型體制下注重完成行政命令,后者則注重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兩者之間的失衡將制約城郊村的發展。
構建新型城鄉互動關系及發展格局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實現城郊村綠色發展,應積極運用綠色發展的創新理論,構建新型城鄉互動關系及發展格局。
調整空間結構,彌合城鄉生態發展裂痕,搭建城鄉銜接的物質基礎。要守好生態紅線底線,確立城郊村的自然資源保護區域以及禁止開發區,并將其納入地區國土空間規劃之中,杜絕因工業下鄉導致的城郊土地等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侵害問題。要健全鄉村生態補償制度,有效規避生態環境受益方逃避承擔生態責任的風險,維護保障農村生態環境修復。要實現城鄉社區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構建城鄉之間路、訊、人、貨暢通,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為保障城鄉社區有效銜接提供基礎性物質條件。
調整經濟結構,根據不同城郊村所傍倚的城鎮及其所處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分區發展。城郊村應根據發展狀況與地理空間特征做好發展定位。處于大城市周邊的城郊村,可以定位為“城市后花園”。參照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經驗示范,實現村民生活方式生態化改造,著力打造環城市圈生態村落。處于中等城市周邊的城郊村,要保障“產品進城”。充分利用城市基建設施,實現綠色農產品與城市商品物流體系對接,確立城郊村農業綠色發展質量與農業產品的價格掛鉤機制,建立城市綠色農產品市場,或在城市大型農貿市場開辟綠色農產品批發中心。處于中小城市周邊的城郊村,可以走城鎮化道路。將高度依賴城市資源、具備一定工業化水平的城郊村納入城市發展規劃,通過明確城郊村的發展預期和功能定位,吸引更多投資,實現人口回流。提升區域自然生態資源價值,實現城市資源反哺城郊。讓城郊村的“暈輪效應”層層擴展,既推動城鎮化進程,又帶動更多鄉村振興。
調整治理結構,治理和自理的耦合,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從直接主導轉向間接引導,充分尊重城鎮化進程中城郊村和民眾的自主行為和創新創業權,讓行政治理與村民自治自理相耦合。耦合的前提,是明確治理主體參與城郊村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的權利與義務,加強行政化治理對村民自理的宏觀指導,堅持“兩委一肩挑”,將城郊村治理中的資源、主體和行動重新組織起來,形成有效治理的新局面。同時,保證村民自理權力的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積極搭建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表達平臺。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掛職山東省臨沂市小山后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