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2-03 10:49:02
原標題:盡忠報國與精忠報國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盡忠報國與精忠報國
來源:光明日報
岳飛背上刺的字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我們不妨從史書記載中梳理一下。
《宋史·岳飛傳》載:“檜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使者至,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宋史·何鑄傳》也有記載:“鑄引飛至庭,詰其反狀。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何鑄,字伯壽,浙江余杭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后,先后任秘書郎、監(jiān)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岳飛下獄,秦檜命何鑄主持審訊。當何鑄看到岳飛背上所刺“盡忠報國”四個字之后,大為震驚,覺察岳飛是冤枉的,便將情況詳細稟報秦檜。秦檜很不高興,說是皇帝想讓岳飛死。何鑄是個品德高尚、性情剛直之人,他曉之以理回答說:“鑄豈區(qū)區(qū)為一岳飛者,強敵未滅,無故戮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秦檜一時語塞,改用心腹萬俟卨續(xù)審。萬俟卨秉承秦檜之意,構岳飛成死獄。
至于岳母刺字情節(jié),《宋史》中沒有記載。岳母刺字始見于清人錢彩的長篇小說《說岳全傳》第22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晚清錢汝雯的《宋岳鄂王年譜》卷一也有記述:“靖康初始見宋高宗,母涅其背‘盡忠報國’。”1940年,吳永剛執(zhí)導,劉瓊、夏霞等主演的贊頌岳飛的電影,片名也叫《盡忠報國》。
作為正史的《宋史》已有明確記載,那么“精忠報國”一說又從何而來呢?這與宋高宗御書“精忠岳飛”四字有關。岳飛率領的岳家軍,英勇善戰(zhàn),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受民眾愛戴。面對英勇頑強的岳家軍,金兵發(fā)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據《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在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州、虔州的叛亂后,于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到“行在”臨安覲見宋高宗趙構。趙構很高興,賜給岳飛鎧甲、弓箭等物,并御書“精忠岳飛”,制成錦旗一面,賜予岳飛,作為軍中張掛的大纛。岳飛于次年五月至七月收復襄漢六郡的第一次北伐戰(zhàn)役中,便高舉這面大旗作為行軍大纛,以振軍威。是年十二月,金將兀術與劉豫的偽齊軍合兵圍攻廬州,宋高宗命岳飛解圍,岳飛率軍趕到廬州,大敗金兵,金兵被迫北還。《宋史·岳飛傳》載:“飛張‘岳’字旗與‘精忠’旗,金兵一戰(zhàn)而潰,廬州平。”這可能是“精忠報國”之說的源頭。清人錢彩的長篇小說《說岳全傳》講述了岳母訓子,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的感人故事。《說岳全傳》在民間的影響力遠比《宋史》大得多。1979年,評書演員劉蘭芳根據《說岳全傳》改寫的長篇評書《岳飛傳》,聲情并茂地演繹了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當年全國60多家電臺爭相播放,一時風靡全國,深入人心。至今這部評書還被人們津津樂道,膾炙人口。可見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之廣泛。
盡忠報國與精忠報國為近義詞。《漢語大詞典》解釋,盡忠報國意為竭盡忠貞,不惜犧牲一切報效國家。出自《北史·文苑傳·顏之儀》:“之儀厲聲謂昉等曰:‘……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明人郭勛著《英烈傳》第三回:“盡忠報國,乃臣子之責。”1940年5月,抗日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后,毛澤東為其題寫了“盡忠報國”挽聯。精忠報國意為純潔忠誠,報效祖國。“精忠”語出東晉葛洪《抱樸子·博喻》:“是以比干匪躬,而剖心于精忠;田豐見微,而夷戮于言直。”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云:“蓋安史之變,天下土崩,郭子儀、李光弼、陳元禮、王思禮之流,精忠勇略,冠絕一時,卒復唐之社稷。”董必武于1942年在重慶紅巖村作《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曰:“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抒發(fā)了詩人不求茍安偷生,為民族大業(yè)而赴湯蹈火的豪邁胸懷。
綜上所述,“盡忠報國”是岳飛背上所刺之字,是激勵自己的座右銘,也是岳母對兒子的諄諄教誨;“精忠報國”是宋高宗對岳飛的褒獎,對岳家軍提出希望,也是后人對岳飛一生忠誠愛國的肯定和頌揚。
(作者:鄭學富,系山東省棗莊市首批社科智庫專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