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3-02-10 09:35:02
原標題:摩崖石刻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摩崖石刻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摩崖石刻,起源于古代的記事方式,是在天然巖壁上刻畫的文字或圖像。清人葉昌熾在《語石》中說:“蓋摩崖,猶碑也。”這些鐫深描紅、精美絕倫的文字,同竹簡帛書、銘文碑帖一樣,續寫著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歷久彌新的長卷。
名山尋勝景,林壑有珍藏。千崖萬壑如白紙鋪陳開來,往圣先賢以刀為繪筆,以山為鎮尺,在泰山絕頂、九曲溪畔、云門仙境揮毫潑墨,或是留下涵養窮索、繼往開來的箴言,或是抒發抱樸守拙、立身處世的哲學,或是描繪寄情山水、托物感懷的題刻,把文心詩性鐫刻在這山川草木、磊落峰巒之中,成為先賢名士流風相繼的千年回響。
摩崖石刻不僅有妙語絕句,還有鐵畫銀鉤。行、草、隸、篆、楷,一筆一畫,力透巖壁。泰安“經石峪金剛經”石刻筆用圓隸,卻飽含篆意草情,被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充滿了靜穆雍容、蕭散沖和的宏大氣象。永州“大唐中興頌”石刻通篇唐楷,抱樸守拙,氣勢磅礴,字里行間有馳騁疆場、鐵馬冰河之意,彰顯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赤子之心。建寧府“歸宗天書”石刻全文狂草,左馳右騖,千變萬化,如壯士拔劍、如飛鳥出林,處處流露古人放浪形骸、隨心所欲的天然真趣。
與簡策皮紙上的文字不同,摩崖石刻有著金石不腐、永久不絕的特點,蘊含著古人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封泰山碑”記述了始皇帝虎視雄哉、一掃六合的統一大業,使泰山奇崛之中更添雄偉。朱熹在六曲響聲巖上刻孔子之語“逝者如斯”來感嘆生命的有限和遺憾,讓觀者在九曲溪邊更好地體會這四字的理學深意。徐心庵冒雪登泰山,在民族危亡之際書寫下“萬方多難此登臨”,讓泰山更增民族的魄力和血性。
仰望摩崖石刻,把思緒連接古今。一位位大儒宗匠、往圣先賢鐫書走筆,在繼絕學、開愚蒙中不知不覺完成了賡續文脈的宏大敘事。程門立雪的游酢在武夷山接筍峰下興建“水云寮”,一眾弟子相隨在此,精研經史、著書立說,黃中、胡文定、曾開等一眾名臣學者在這里揭開了道學南傳的序幕。不久以后,游酢的后人游九言把“水云寮”三個字鐫刻在磊落的山巒之上,“以理學之淵藪,發山川之秀靈”,那遙遠而又清晰的光芒照耀古今。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明末賣官鬻爵盛行,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陳省以“吾廉吏,何以賄官”拒不行賄,辭官回鄉。他在武夷山五曲溪畔修建幼溪草廬,專心修身治學,并在仙掌峰刻下“壁立萬仞”四個大字,掀筆底波瀾、吐胸中塊壘,盡顯無欲則剛的君子氣節。每當雨過天晴、晨曦微露之時,陳省都會披上那身青布長衣,在“云窩”一帶持杖獨行,觀霧靄茫茫、云卷云舒。他常常覺得云與世間人相連、與世間事相似,無常變化、黑白分明,于是題刻了“云窩”、“云橋”、“云路”等二十處摩崖石刻,來洗去濁惡與流俗,把云的潔白與靈動永遠定格在這碧水丹山的巖壁之上。
透過一幅幅摩崖石刻,我們感悟古人運刀的頓、挫、提、轉,用筆的橫、豎、撇、捺,穿越歷史,鉤沉記憶,俯仰之間皆可懷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