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3-02-17 12:02:02
原標題:保護非遺 傳承要有新方式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保護非遺 傳承要有新方式
來源:人民政協報
本報記者 劉圓圓
2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榆林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以下簡稱“年會”),在陜西省榆林市開幕。一時間,以新的方式保護和傳承非遺,并讓其在群眾生活中發揮作用、煥發光彩,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以沉浸式體驗空間打造融入感
從安排上看,此次年會可謂精彩紛呈。在為期四天的時間里,活動以“打造非遺年度名片、綻放非遺絢麗色彩”為主題,開幕式、創新展覽、巔峰論壇等輪番上演,四大亮點吸引關注:打造非遺集市,創新非遺展覽方式;打造沉浸空間,創新非遺體驗場景;打造權威發布,創新年度工作展示;打造巔峰論壇,探討非遺研究前沿領域等。
在4800平方米的非遺展館里,用展陳的方式呈現各地的非遺項目,其中以陜西省非遺項目為主,山東、河南、四川等主賓省的非遺項目為輔,同時設立齊魯街、河洛街、天府街、三秦街四條特色非遺街市,與榆林老街現實街景相輔相成,更有近200個非遺項目400多位非遺傳承人相聚榆林。
更值得點贊的是,圍繞非遺年輕化、體驗場景化、傳播多元化的需求,年會打造了非遺與旅游融合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實現非遺和體驗場景的深度融合;“非遺人之家”大型服務平臺也實時上線,全程實時轉播活動盛況。抖音、微博紛紛參與,邀約達人助力傳播、號召網友守護非遺。
文旅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年會將成為我國非遺一年一度的工作展示盛典、創新傳承盛會,助力各地更好展示傳統文化的歷史厚重感、文化創意表達的時代活力感,努力實現“開好一次年會,形成一套創新經驗,留下一個非遺場景,打造一個旅游熱點”的目標。
非遺保護體系日益完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
去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3個非遺項目列入該名錄,總數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表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非遺工作已初步形成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非遺保護傳承成為當代社會生活、文化實踐、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保護活動在各地蓬勃開展。”劉魁立說,幾乎每項非遺的申報都會引起普遍關注,比如,我國的“二十四節氣”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群眾歡欣鼓舞,傳唱節氣歌。
截至目前,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557項,全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文旅部規劃和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等一系列舉措,培訓傳承人超過10萬人次。全國還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我國非遺保護體系日益完善,制度健全,保護觀念深入人心,保護水平不斷提升。
非遺作為重要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是人們情感交融彼此認同的源泉。“比如,民族傳統節日以及重要慶典活動,形成了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強大精神力量。”劉魁立表示,非遺在繁榮市場經濟、促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在邊遠山區,在民族村寨,很多地方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組織群眾,通過制作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脫貧致富。非遺的展覽展示,也成為旅游的新亮點和重要內容。這些活動傳播了非遺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自信。
希望融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歡迎。”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朱鼎健曾對非遺的傳承保護作相關調研。他說,“隨著年輕人的審美追求和對傳統文化接受度的提高,我們很有必要來創新推動非遺的產業化發展,讓非遺以更加可親可感可用的形式被大眾所接受。”
朱鼎健認為,在詳細勾勒全國非遺圖譜的基礎上,結合文創消費市場動向,加大政策引導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統籌推進非遺產業化發展。“可以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全面勾勒非遺圖譜,由國家文化出版管理部門推動出版權威高質量的非遺普及類傳統和電子讀物。建議進一步梳理補充完善非遺普查成果,借鑒‘非遺圖譜學’等先進研究理論,編制科普類國家級非遺項目圖譜。”
同時,朱鼎健注意到,有些地方的非遺項目努力嘗試產業化,但由于傳統工藝非常復雜,成本高昂、耗時長沒能達到很好的市場接受度。對此,他建議各地組織專家探討,因地制宜制定非遺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對市場表現突出、創新性突出的產業化行為進行資金鼓勵。同時也要擴大非遺的傳承人群,融入更多年輕血液,提升非遺的傳播度。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具有濃厚嶺南文化特色的非遺資源豐富,且與現代商業已有一定結合度。”朱鼎健建議大灣區城市可以在非遺產業化發展方面先行先試,針對不同種類非遺的特點,組織專家探索研究與之相適應的產業化方式,制訂出臺非遺產業化發展整體規劃,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