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2-28 16:19:02
原標題:生活化教學彰顯道德與法治育人功能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生活化教學彰顯道德與法治育人功能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質量,關鍵是要把握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突出實踐性。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并構建起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范式,課程目標和內容體現層次性與進階性,教學方式強調差異性和適應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學質量。
挖掘生活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校將家庭生活、學習生活、勞動生活、職業體驗等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用生動的生活化語言來詮釋抽象的道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我是一張紙》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設計了“學習與紙”“生活與紙”“環保與紙”“我與紙”等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討論,帶領學生投身實踐,在教室、校園、周邊社區收撿廢紙。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廢紙能不能變廢為寶?這些廢紙到了環保企業手中是如何處理的?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由廢紙加工制作而成的?這樣環環相扣的設計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問題串,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受到生態文明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生活化課堂的最終落腳點是指導學生回歸生活,用知識改造生活,讓生活更美好。比如,在《請到我的家鄉來》這一課中,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探究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特產、家鄉人物等,通過“我為家鄉代言”實踐活動來宣傳家鄉、推介家鄉,同時開展“家鄉的昨天、今天、明天”主題寫作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樹立長大成才后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的志向。這樣的設計就使教學形成了“源于生活、回到生活”的循環。
探尋生活熱點,聯結課堂內外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結合教學主題,引入生活熱點、時政熱點補充教學內容,使課堂更具有生活色彩和時代氣息。以四年級上冊《無處不在的廣告》這一課為例,課堂上,教師開展為當地姜農設計廣告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繪圖、編寫廣告語、設計版面或拍攝微視頻等方式幫姜農推銷大姜。課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姜王”評選活動,通過創意策劃、吉祥物設計、現場比賽、個人采訪、產品介紹、授牌發獎等,讓學生在互動中主動掌握知識,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將視野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而豐富學習生活。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些偉人、英雄的典型事例,因為時間久遠,遠離當下學生的生活。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榜樣,如最美教師、最美公務員、身邊各種模范人物等,教師通過講故事、寫傳記、拍微視頻等形式,將這些榜樣的事跡或生活在校園廣泛傳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道德參與,然后從身邊的榜樣過渡到教材中的先進模范人物,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驗中感悟先進模范事跡、體驗理論知識,從而實現課堂學習和實際生活的有效聯結。
走進生活現場,提升教學實效
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探究,是課前調查的有效方式,通過課前調查可使學生更自覺、更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比如,在教學《和時間交朋友》一課時,教師課前安排學生運用圖表對本班學生每天1小時閱讀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在課堂展示時,學生們發現彼此閱讀時間一致而閱讀量卻不同。針對這一現象,學生自然地會提出疑問。教師因勢利導,請閱讀量大的學生介紹經驗,包括合理安排時間、選擇有效的閱讀方法等,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閱讀量。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法推進課堂教學,比如,在教學《這些事我來做》時,教師改變以往讓學生直接體驗家務勞動的做法,通過征集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總結在家務勞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圍繞問題討論,找出提高家務勞動效率的科學方法,還讓學生之間開展擂臺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現場體驗,在親身實踐中增強熱愛勞動的意識。
再比如,在學習《驕人祖先燦爛文化》一課后,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寫春聯、做燈籠、繡荷包、打艾草、包粽子……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上完《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家庭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制作垃圾分類宣傳視頻,并利用可回收垃圾制作成工藝品或者學習用具等。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我認知,在課外的生活實踐中外化為自己的行為,真正發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
(作者單位分別系山東省滕州市鮑溝鎮荊林小學、騰云石廟希望小學、楊村小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