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3-15 09:19:03
原標題:微影像也能承擔大主題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微影像也能承擔大主題
來源: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當前,微短劇、微綜藝、微紀錄片等“微”體量的影視作品逐漸走進觀眾視野,“短平快”的發展趨勢將平臺與市場引入了競爭新賽道,也為受眾帶來了視聽新體驗。站在加速發展的風口,微體量影視作品需要揚長避短,既要以輕體量、短篇幅挖掘更大的市場潛力,又要避免低門檻、低成本帶來的粗制濫造,營造出“小而精”的觀看體驗。
對于受眾而言,微體量的影視作品更加貼合網絡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點。通過移動終端、豎屏模式,這種微表達獲得了更多觀眾青睞。一方面,相較于1~2小時的長視頻,幾分鐘至十幾分鐘時長的微影像更容易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現代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填充受眾步履匆匆的縫隙。另一方面,受時長所限,微體量的影視內容起承轉合緊湊、故事背景簡明。相較于傳統綜藝節目、影視劇、紀錄片容易出現內容注水、情節冗余的問題,微影像更符合當前用戶的觀看偏好。如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將東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宏大主題展示得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在歷史文化題材中探索突破,讓紀錄片得到更多年輕人的追捧。場景化綜藝《毛雪汪》擷取朋友間真實的相處、有趣的瞬間,篇幅不長卻將日常生活中的小幸福和小溫暖體現得淋漓盡致,給觀眾治愈的力量。
對于平臺而言,微體量影視作品投入成本較低,收益周期較短,定制化優勢更突顯,這一新形式帶來了新機遇,而如何深耕這片“藍海”、發揮“微”優勢成了大家面臨的新課題。短視頻平臺近年來崛起,已經讓大量用戶習慣了豎屏瀏覽模式和簡短內容篇幅。在平臺自制內容方面,向微短劇、微視頻、微紀錄片傾斜,讓優質而專業的微作品成為短視頻平臺受眾的新選擇。而長視頻平臺在內容制作、精品打造方面有成熟的經驗與厚重的積累,在此基礎上如何由長向短變道、適應短平快的傳播方式,成為他們探索的新方向。例如,騰訊視頻的“十分劇場”、芒果TV的“大芒計劃”等推出,讓微短劇、微綜藝、微紀錄片更好地在長視頻平臺發聲。在長短視頻平臺的激烈比拼之外,微體量影視作品也成為主流媒體的新嘗試,央視頻《花young新生活》融合直播與微綜藝形式,拓展文旅消費新模式,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出品的微綜藝《文寶要出道》從文物出發,吸引受眾從線上觀看到線下走進展館,宣傳本地文旅資源。
當前,微體量影視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問題。從選題上看,部分作品存在立意與格調不高的問題,為了博取觀眾眼球,出現拜金、獵奇、庸俗、暴力等負面內容,難以對觀眾形成正向的價值引領。微表達適應了碎片化的需求,但碎片化與思想深度之間如何才能達到平衡,這一問題亟待解決。從制作上看,成本門檻較低、制作周期較短,讓粗制濫造有機可乘。內容空洞、缺乏邏輯、演技生澀、原創匱乏等問題屢見不鮮,很多作品只“微”不“精”,距離大眾選擇、主流審美的標準相去甚遠。
打鐵必須自身硬,在創新路徑與模式的外殼下,微體量影視創作需要打磨更有品質、接地氣的內容內核。一方面,微體量影視作品應面向現實,擺脫單純獵奇的劍走偏鋒,向精品化、實用化方向發展。例如,知乎基于平臺的熱門話題,推出了《荒野會談》等微綜藝,精準切中了青年群體的關注熱點,引發他們對人生、社會和自我的思考。另一方面,微體量影視作品需承載正面導向與價值引領,探索小體量如何講述大主題的有效路徑。例如,微紀錄片《“字”從遇見你》一集一字,以詼諧的動畫與講解,探尋漢字來源以及中華文明的智慧。微短劇《“老懶”“老賴”脫貧記》等作品,則以短篇幅詮釋鄉村振興等宏大主題,弘揚主流價值。這些創新探索雖體量濃縮,匠心卻不打折扣,用原創力與引領力強化內容核心,同樣可以把新時代新風貌講得透徹、講出溫度。
微體量影視作品的形態和類型仍處于發展演進之中。但不管形式如何變化,類型如何發展,都需要進行更加精致深刻有內涵的微表達。做到微而精、微而美、微而實,點點微光便可點燃火種,匯聚成焰,為行業乃至社會注入更多溫暖力量。
(作者:馬好,系影視制作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理論傳播學與傳播史博士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