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03-23 09:10:03
原標題:雪山軍醫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雪山軍醫
來源:中國青年報
除了西寧聯勤保障中心第941醫院重癥醫學科那個日常忙碌的病區,科室主任張瑛最熟悉的工作地點,就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從軍28年,她幾乎每年都會參加高原巡診,最長的一次任務,她在生命禁區堅守了360多天。
第942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生薛盛文曾與張瑛同赴高原執行任務,記憶中,這個年齡幾乎比自己大一倍的老主任似乎從不覺得疲憊,她總是步履匆匆,帶頭走在隊伍最前方,“一心撲在工作上”。
“有時候看到張主任的身影,你就知道一個好軍醫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薛盛文感慨說。但張瑛本人很謙虛,她一再強調,“身為軍醫就應該為官兵服務。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到哪里去。”
張瑛數不清自己究竟上過多少次高原。自1995年入伍,她便幾乎年年赴高原執行任務,有時是巡診,有時是給一線官兵體檢。起初,年輕的軍醫張瑛只是單純地完成好任務,慢慢地在與官兵的接觸中,她關注到高原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開始對此細研深鉆。如今,她已是高原病防治領域的專家,高原地區的各種疾病及救治方法,她都一清二楚。
張瑛熟悉高原上的一切。盡管已年逾半百,她仍年年往高原走。每次任務時間不定,短則一兩周,長則三個月。2020年,張瑛作為高原病防治專家參與大項任務,駐扎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高原地區,一待就是300多天。那段時間她每周都會背著10多公斤重的醫藥箱在雪域高原上巡診,很多點位都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
雪山上的路不好走,汽車無法到達,只能靠人的雙腳一步步走上去。夏季的雪山一片荒涼,日照格外強烈,張瑛不得不一邊頂著強烈的紫外線,一邊迎著大風向前挪動。冬季雪沫則會刮到臉上,扶醫藥箱的手會凍到麻木,經常頂風冒雪一走就是兩三個小時。
駐守在海拔5000多米哨所的一級上士蓋猛,曾幾次見到前來巡診的張瑛。他至今記得那幅畫面:身材瘦小的張瑛背著巨大的醫藥箱,身子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卻仍然一步步堅定地向上走。蓋猛不理解,一個看似如此瘦小的身軀里,竟然藏著這么大的能量。
“高原上的官兵需要軍醫。他們很難隨時去醫院看病,軍醫到來,就是幫他們解決困難的。”張瑛解釋說,在高原巡診時,醫護人員需要就地為官兵診療,這意味著醫生不再區分專業,必須做“全科醫生”,“什么病都能看”。因此攜帶的藥物便需要盡可能覆蓋所有高原病癥,“一句話,能帶多少帶多少”。
早年間,重癥醫學科出身的張瑛給官兵體檢,也只會一一核對各項檢查指標。現在各種高原病的防治方案她如數家珍,大到急性高原肺水腫、腦水腫,小到高原皮膚曬傷、缺氧性脫發等。除此之外她還學會了護理,能打針輸液,技術極其嫻熟,“一針到位”。
“高原上的情況瞬息萬變,生病的癥狀也各不相同,這要求醫生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張瑛說,有時在高原治病就像“打仗一樣”,“實戰中就是情況危急但條件有限,戰友們處在生死一線,身為軍醫必須能隨時頂得上”。
張瑛曾遇到過命懸一線的病人。那是2021年任務期間,一名年輕的邊防戰士因感冒引發急性高原肺水腫,陷入昏迷,被戰友緊急送往醫療點救治。接診后,張瑛立即帶隊行動起來。快速檢查后,張瑛判斷其情況危急,來不及轉運至后方醫院,必須立即展開搶救。
隨后,張瑛一邊給戰士吸氧,一邊安排其拍胸片,做進一步檢查。但等待檢查結果還需要時間。張瑛擔心耽誤治療,便憑借多年的救治經驗,一邊等結果,一邊根據當前各項指標制訂初步救治方案,當即為病人開藥輸液。經過1個多小時的緊急搶救,昏迷的戰士病情終于穩定下來,逐漸恢復了意識。看到病人緩緩睜開雙眼,張瑛才長舒了一口氣。
“你是軍醫,就要為戰友們的生命負責,要盡全力做他們的生命防線。”張瑛說。最終,這名戰士在醫療點住院治療后順利康復,返回了戰位。
更讓張瑛難忘的是,半個多月后,張瑛外出巡診,在雪山上的哨所里再次遇見了這名戰士。已經徹底恢復健康的小伙子激動地紅了雙眼,一個勁兒拉著張瑛的手道謝。
讓官兵們能夠重返戰位、留在戰位,是張瑛診治中考慮最多的事。她有一個習慣,在每次問診前,都會仔細詢問對方的專業、崗位,以及最近的任務情況。這都是影響張瑛制訂治療方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戰位不同任務不同,每個人的方案都要量身定制”。
“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案是針對大多數人而言,但官兵是要備戰打仗的,要充分考慮他們的訓練需求。”張瑛解釋說,在高原地區,每種藥物治療都可能帶來一定副作用,必須考慮其對官兵后續任務訓練的影響,治療時要做到“一人一方案,對癥下藥”。
她曾接診過一位駕駛員,因為初上高原身體不適,但第二天還有運輸任務。考慮到高原天氣變化快,行車危險系數大,需要駕駛員集中精力,張瑛將藥方調了又調,專門為其減去了含有安眠成分的藥物。
在張瑛看來,軍醫的職責就是為部隊保存戰斗力,在雪域邊防更是如此。“不光戰士們要繃緊實戰這根弦,軍醫也是如此。”
“但能不生病還是不生病的好,能預防就不要等到救治。”張瑛轉而又笑著說。這位高原病防治專家始終認為,“防”比“治”更重要,“如果能從官兵自身就開始積極預防,戰斗力的損傷就可以減小再減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每次上高原,張瑛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宣教。她通常會準備兩套課件,一套給邊防隨隊軍醫,為他們講解如何在第一時間開展高原病現地急救,另一套則給一線官兵,為他們科普如何科學訓練,以及在高原環境下保持身體健康。
近年來,結合理論知識、工作經驗和救治實例,張瑛圍繞《淺談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診斷與治療》《高原科學用氧指征》開展了多次健康宣教。工作之余,她還自制《人在高原》健康手冊、高原訓練小貼士、高原機動小貼士等,在每張貼士上寫下她總結的高原病預防口訣和需注意事項。每巡診到一處,她就會發放給駐訓官兵,這些卡片一度成為許多邊防官兵的隨身物品,她也因此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高原兵媽媽”。
蓋猛對這位溫暖細致的“兵媽媽”印象深刻。他們曾于2019年一同執行任務,有過一面之緣。2020年蓋猛赴西藏執行專項任務,在高原上再一次遇到了前來巡診的張瑛。
這一次,蓋猛與張瑛互相留下聯系方式。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天回到營區后,晚上他便收到了張瑛發來的短信。那是一條很長的信息,事無巨細地交代了初上高原訓練生活的各類注意事項,包括執勤需戴墨鏡預防雪盲癥及日常飲食需清淡等種種“瑣事”。信息末尾,張瑛又專門提到,請蓋猛將這些信息分享給同一點位的戰友們,提醒大家加強預防。
一年多后,蓋猛任務結束準備離開,得知消息的張瑛在他下高原的前幾天,又發來了初下高原的注意事項,包括可能出現的身體不適,和每種癥狀對應的治療藥物。那是蓋猛第一次被醫生“追著提醒”,兩條信息讓他感動不已,至今仍然收藏在手機里。后來再出任務時,蓋猛還專門將這些信息打印下來,分發給戰友們,一同揣在兜里隨身攜帶。
“在雪域高原上,知道有人在背后這樣為自己托底,我們就格外有底氣。”蓋猛動情地說。
在張瑛心中,這也是一次次奔赴高原的意義所在。“軍醫的存在,就是要讓一線官兵安心。他們在前方沖鋒,我們來守護他們。”張瑛認真地說,“走到高原來,就是要讓他們知道,衛勤保障力量一直在他們身邊。”
這些年,每次上高原執行任務,張瑛都堅持守在第一線。2021年任務期間,薛盛文記得當時在醫療點,所有醫護人員排班輪值,張瑛卻始終堅持每天值班。只要不外出巡診,她就守在病區,有任何情況都“隨叫隨到”。
有危重病人時,無論是不是自己接診,張瑛都會主動趕來,整夜守在病人床邊,直到患者脫離生命危險才離開。病人病情較輕時,張瑛則會趁機帶教,一邊為年輕醫生示范診治過程,一邊為病人及其戰友做科普宣教。薛盛文就曾被張瑛手把手教導如何診治高原肺水腫病人,在張瑛的影響下,他還主動學習其他專業知識,甚至也學會了打針輸液。
“張主任就像一個行走的榜樣。”薛盛文說,“看到她,你會不自覺地想向她學習,去努力做一個守護高原、服務官兵的好軍醫。”
這正是張瑛希望看到的。她已經52歲,擔心以后上高原的機會不多了,便更想抓住眼前的時機,多培養出一些年輕的軍醫,把“為高原官兵服務”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張瑛提交提案,著眼于提升高海拔地區衛勤保障能力積極建言獻策,“努力為高原官兵做更多的事”。但在張瑛意識里,她很少把邊防官兵當成自己的患者,她更喜歡稱呼他們為“戰友”,“我們并肩作戰在雪域高原上,他們守護祖國,我守護他們。”
“我上高原沒什么可說的,都是因為有一線官兵在那里。戰場在哪里,軍醫就該在哪里。”張瑛一次次強調,“真正辛苦是這些戰友,他們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通訊員 孟釗 謝娜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