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04-03 09:08:04
原標題: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程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陜西旬邑西頭遺址、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10個項目從32個參評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最終入選。
作為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杰出代表,這些入選項目年代分布均衡、內涵價值豐富,以更加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從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到晉陜大峽谷東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從二里頭、殷墟遺址的考古新進展到迄今國內外海上絲綢之路港口遺址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這些新發現為研究人類起源與演化,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回應相關學術熱點問題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物證據,刷新了歷史認知。
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布會上,做過多次評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用“煎熬”來描述本次評委工作,原因在于“項目都很優秀,競爭激烈”,這也從側面反映出2022年是考古“大年”。
值得關注的是,在“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多學科聯合、跨學科研究成了入圍項目匯報的“標配”。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等的綜合運用,讓考古發現呈現了更多的科學性。正如王巍在總結入選項目的特點時所說:“科技考古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手段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望遠鏡’和‘顯微鏡’,可以看得更遠、更細微,這也體現了新時代考古的發展趨勢。”
讓王巍更為感慨的是,“終評會上,不少項目匯報人是身在考古一線的年輕學者。年輕一代考古工作者的知識面和視野都很寬廣,這讓我們有充分的信心——中國考古發展會迎來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走近這十大考古新發現。
1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
為人類演化史再添實證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因為曾發現兩具約100萬年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俗稱“鄖縣人”)而聞名,是一處集古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體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2022年5月,“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這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征;該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系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這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該發現為我們了解東亞地區100萬年前的人類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2
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
華北地區乃至國內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重大考古發現
趙家徐姚遺址地處海岱腹地,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東部,距今1.1萬年至1.5萬年。
遺址保存完整、遺物豐富、性質明確、年代關鍵,是華北地區乃至國內舊新石器過渡階段的重大考古發現,對于認識當時的社會組織形態和人類生業模式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據項目負責人趙益超介紹,遺址發現了一處距今1.31萬年至1.33萬年的臨時性活動營地。營地保存完整,至少有火塘3處,圍繞火塘發現1000余件遺物。遺物以動物骨骼最多,陶片、陶塑次之,其中陶片數量超過250件。新發現加深了人們對該時期陶器的認識,為國際上更深刻理解陶器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3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
晉陜大峽谷東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
碧村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碧村村北,是一座具有內外雙重城垣的石城聚落,城內殘存面積75萬平方米,主體年代相當于龍山時代晚期及二里頭時代早期。
目前,針對碧村遺址已實施了遺址年代、古環境、生業、手工技術等方面17個專題的科技探索。研究表明,因其便利交通等原因,4000多年前古先民在此聚集,形成了粟為主黍為次、大量養殖豬羊牛的農業經濟,為其擴土建城打下了良好基礎。該遺址目前所見遺存,以其鼎盛階段建造和保存下來的一批石構建筑為主。
碧村遺址是晉陜大峽谷東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與同期盛極一時的石峁古國遙相呼應。該遺址占據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過渡的前沿要地,是展現以中原為中心的中華多元一體文明形成軌跡的重要窗口。
4
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
二里頭都城布局考古中的重大突破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洛陽盆地中東部,是中國青銅時代最早具有明確規劃的大型都城。
2019年以來,考古人員展開新一輪發掘,在中心區新發現的主干道路及其兩側墻垣,揭示二里頭都城為多網格式布局。
據項目負責人趙海濤介紹,二里頭都城這樣嚴謹、清晰、規整的布局,顯示當時有明確的規劃,當時的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達的規劃思想、統治制度和模式。這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
二里頭都城嚴格方正的都城規劃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結構,同宮城宮室制度、青銅禮樂制度等制度一起,為商周及后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礎,體現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王國在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開創、引領作用。同時,二里頭都城的這種布局,也為先秦時期其他都城遺址探索布局、結構提供了有益參考。
5
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
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
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考古工作者對商王陵及周邊進行考古勘探,發現有圍溝、祭祀坑、墓葬、灰坑等。其中,兩個圍溝與商王陵園有明確關聯關系,屬于圍繞商王陵園的隍壕。
據項目負責人牛世山介紹,以往的考古中發現,陜西鳳翔秦雍城南的春秋時期秦公陵園在各組秦公大墓周圍都有隍壕。此次殷墟王陵區陵墓隍壕的確認,將此規制上推到了商代晚期。
這些發現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將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時,也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6
陜西旬邑西頭遺址
為探索“豳”地提供重要線索
西頭遺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張洪鎮原底社區西側約1千米西頭村,地處涇河東岸臺塬邊緣地帶。發現仰韶、龍山、先周、西周、漢唐等各時期遺存,出土陶器、銅器、骨器、石器千余件。
據項目負責人豆海鋒介紹,通過區域性系統調查及考古勘探工作,確認西頭遺址以商周時期遺存為主體,是目前涇河流域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遺址。
西頭遺址的考古發現,對涇河流域聚落演進與商周社會變遷、周文明起源與發展模式、西周王朝的統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為尋找文獻所載“豳”(古地名)與“豳師”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7
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
貴州已發掘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墓地
大松山墓群位于貴州省貴安新區馬場鎮。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墓群開展了全面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類文物4000余件(套)。
據項目負責人周必素介紹,墓葬時代從兩晉一直延續到宋元明時期,發展脈絡清晰,表現出從小聚集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轉變,反映了黔中地區古代文化進程。
該墓群是貴州已發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墓地,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區兩晉至明代墓葬發展序列,為貴州歷史時期考古學研究樹立了年代標尺;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商貿、信仰、喪葬等情況,展現了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畫卷。此外,文化面貌既體現出地域文化傳統的長久延續,同時有中原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域外等文化因素,是各地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
8
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
為厘清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關系提供依據
古城村寺廟址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東側。
古城村1號寺廟址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處高句麗佛寺,也是我國東北地區已發現最早的佛寺遺址。出土的“壬子年六月作”銘瓦當為研究三燕佛教東漸高句麗提供了重要證據;所獲大量北朝晚期風格造像為探討中原佛教物質文化對東北邊疆地區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素材。
古城村2號寺廟址是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國高等級佛寺,為研究我國唐代高等級佛寺平面布局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古城村寺廟址考古發掘對完善我國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物質文化全貌具有重要意義。
古城村寺廟址包括高句麗、渤海國兩個時期的遺存,遺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之下傳入與發展的歷史事實,為厘清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9
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
還原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歷史場景
州橋位于今開封市中山路與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約50米,是北宋東京城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志性建筑。
據項目匯報人介紹,州橋始建于唐代,至明末崇禎十五年被黃河泛濫后的泥沙淤埋。
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對于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城市布局結構具有重大意義,其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歷史場景,為我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霍巍表示,遺址為中國城市建筑史、大運河及其變遷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證據。
10
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
重現宋元溫州港的繁華景象
溫州朔門古港遺址位于溫州市鹿城區望江東路東段,溫州古城朔門外,南依古城,北鄰甌江,東靠海壇山,與世界古航標江心嶼雙塔隔江呼應。
據項目負責人梁巖華介紹,遺址的遺跡種類豐富,保存狀況較好;出土文物數量龐大,商貿特征尤為突出。遺址主要遺跡有古城水、陸城門相關建筑遺存、碼頭、木棧道、多組干欄式建筑、成片房址、水井等,并出土沉船、宋元瓷片以及漆木器、琉璃、磚雕等大量遺物,各類遺存年代跨度從北宋延續至民國,尤以宋元為主。
朔門古港遺址是迄今國內外海上絲綢之路港口遺址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價值,是海絲申遺工程的經典樣本和支撐性遺產點。系列遺跡重現了宋元溫州港的繁華景象,是我國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獲,為溫州坐實龍泉瓷外銷的起點港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了關鍵物證。
(本文配圖由國家文物局提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