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4-17 11:11:04
原標題:數字時代的設計之問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數字時代的設計之問
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記者 李百靈
當下,知識傳播型的傳統教育方式面臨挑戰,未來全域型設計人才培養成為全球設計教育的新目標和新起點。在此背景下,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如何實現特色化、多元化發展?近日,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幕的2023“未·未來”國際教育論壇在上,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通過對傳統教育思想和模式進行反思,審視未來設計的新思維和新方法,未來設計教育如何通過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多類型思維實現創造性建構?世界各地的設計大咖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面向未來,思變的教育尤為迫切
在此次論壇舉辦的同時,中央美術學院還舉辦了“未·未來”系列展覽。其中,“瞰·見”國際藝術設計院校教學成果展匯集了78所國內藝術設計院校、27所國外藝術設計院校、40余位院長對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展現300余個藝術設計課程與項目、600余份課程作品及100余份國內外優質畢業作品。“生態融合——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設計驅動創新機遇文獻展”等展覽也同期拉開帷幕。
從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設計關注的對象更加廣泛,信息設計、交互設計,包括智能設計、生態設計、服務設計等新興領域不斷發展,新的設計問題層出不窮。科技為藝術設計插上了翅膀,成為設計師創作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科技也為設計領域帶來了挑戰,如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設計師面臨失業的危險等。由此而帶來的對設計教育的沖擊也已然到來。
“我們要立足當下,以超越性的思維能力和決心來推動今天的戰略謀劃與實踐行動。我們能夠共同感受到,在歷史之變、時代之變、世界之變的關鍵節點上,新時代的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美術教育應該思變、應變和創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當前,立足未來思變的教育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也表示:“各種各樣微觀和宏觀的增強技術帶來的危機已經近在眼前。傳統的人文教育、審美教育、藝術教育都已經不夠用,人類的知識與智慧遭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數字智能技術。”
科技對于藝術設計以及設計教育的沖擊已經顯而易見。歐洲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尼爾·里奇認為,人工智能在設計行業中的作用是革命性的。“當前,人工智能已經能夠產生和工作室一樣好的設計,能夠取代設計師、建筑師的眾多設計工作。那么教育領域的未來又如何呢?以建筑行業為例,如果我們不需要那么多建筑師,以致建筑師的數量減少,那么,這將對建筑機構、對院校等造成一系列的影響。”
主動求變,探索設計教育的迭代發展
設計何為?設計教育又該走向何方?《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則對人工智能的產生抱有樂觀的態度。他認為:“藝術家并不會因為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生成二維與三維虛擬世界的細節,這意味著藝術家未來的角色將更能接近好萊塢的導演——他們可以指揮人工智能,并與其一起工作。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類成為更好的人。”
尼爾·里奇也表示,既然人工智能已經出現,教育界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有效地使用它,而不是禁止它。我國各個美術學院也在積極地調整設計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期緊跟時代前沿發展方向,引領時代發展浪潮。“灣區藝術創新系統”是廣州美術學院基于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以及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內驅動力開啟的新發展路徑,是社會創新大系統的重要環節。廣州美院希望借助該系統,可以實現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有機融合,并探索學校藝術設計教育與國家區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路徑,打造灣區藝術與科學、設計與產業、教育與社會,面向未來、共享共生、互惠互利的創新系統。中央美術學院在設計學科方面,以主動求變和超越未見的視野來進行迭代思考與創新,構建了戰略設計、科技設計、社會設計、文化設計、產業設計和設計研究六大專業交叉型的新結構。
此外,我國的設計教育也不再局限于獨立實體的設計學院這一模式,還在向虛擬學院逐步拓展。當前,教育部啟動了虛擬教研室的相關舉措,為未來的虛擬設計學院提供了一個參照。在學術界也有相關的探索,如兩院院士路甬祥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主持的重大咨詢項目“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研究”,有2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參與,涉及發改委、工信部等多個部委,正式創建了虛擬設計學院的運行模式。
交叉學科,但不能忽視傳統設計
今天,設計與設計思維越來越廣泛地嵌入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設計經歷了從裝飾藝術到工業產品造型與定義、再到設計參與戰略決策的轉變路徑,其邊際和定義發生了本質變化,設計師的身份特征和社會責任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設計結果對受眾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設計決策的語境也同樣在不斷擴大。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范勃認為,重新認識設計的對象,重新構建設計方法論,重新確立設計原則,是設計教育不斷進步的基礎和不可回避的路徑。“不論是新工科還是新文科,交叉是必經之路,交叉是以個體和群體廣泛需求為線索,打破學科界限,在細胞單元層面重新定義和構建新的能力體系。隨著整個實體教育格局的快速變化,尤其是當設計學進入交叉學科目錄以后,設計教育的挑戰已經先后超越了專業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乃至高等教育系統,形成了需求與產業倒逼引領的新態勢。”范勃說。
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看來,雖然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態勢使得很多設計人對未來感到迷茫,但是依然不能忽視傳統設計的時代價值。傳統設計思想是設計創新發展的主要根基,傳統設計思想蘊含豐富的中華造物智慧,也包含優秀的設計思維,是建設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更是設計創新的文化源泉。
潘魯生表示,設計作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它與現在的大數據5G模擬現實技術、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息息相關。“數字時代的設計之問”是一個社會性、系統性和多樣性的問題,需要從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去思考、去回答。對于中國設計的未來,潘魯生充滿期待,“在數字時代,設計呈現出綠色低碳、網絡智能、超常融合、共創分享的一種新特征,它將會引發產業的創新與變革,成為建設制造強國、實現中國創造的重要創新支撐。”潘魯生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