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04-22 06:55:04
原標題:實現“擴綠”的三個維度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實現“擴綠”的三個維度
來源:光明日報
【綠色發展·大家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為推動我國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筆者認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擴綠”內涵,推動綠色發展,必須從“植綠”“綠值”與“綠殖”三個維度出發,實行“三綠”并舉。
“植綠”行動是綠色發展的基本前提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必須把“植綠”作為前提。“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首先要有“綠水青山”。那么,“綠水青山”從哪里來?一方面是自然的造化和祖先留下的遺產,另一方面要靠我們自身的“植綠”行動,即通過植樹種草、生態修復等活動綠化國土,恢復自然生態功能。
人類的繁衍生息與“綠水青山”相生相伴,后者所代表的自然資源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保障。如今,良好生態環境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為吸引各種優質要素流入的重要條件——某地區生態環境狀況的好壞,會影響人口、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的流入或遷出,進而促進或抑制該地區的發展進程。
盡管多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植樹造林,森林面積總量位居世界第五位,國土綠化取得重要成效,但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森林覆蓋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排名世界130多位。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植樹種草,把“植綠”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發揮“綠水青山”調節氣候、保護農田、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的同時,也為其轉化為“金山銀山”創造基礎和條件。
“綠值”轉化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必須以“綠值”轉化為重要保障。以“綠水青山”為代表的各類自然要素,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還能為歷史、文化提供傳承載體,帶來美的享受;而人們對“綠水青山”也多有珍愛,給予各種詠唱與贊美。遺憾的是,近現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被過度強調,而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則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導致出現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謀取經濟利益的“竭澤而漁”式發展方式。
與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物質產品價值不同,綠色發展的成果并不一定全部表現為物質產出的增加,而是生態產品與物質、文化產品的結合。因此,要反映綠色發展成果,就需要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價值進行評估、轉化、交易,如實反映“綠水青山”的綜合價值,從而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推動綠色發展,重視“綠值”轉化,就是要重新發現“綠水青山”的價值,統籌考慮其生態保護價值、社會人文價值和經濟發展價值,科學評估、完善政策、暢通機制,推動綠色資源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讓人民群眾通過提供生態產品和環保活動,使錢包鼓起來、生活好起來——只有真正看到“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人們才能真正樹立起綠色發展理念,產生綠色發展行動,結出綠色發展碩果。
當前,開展“綠值”轉化仍然存在一些現實困難和制約。例如,綠色要素、產品和服務定價難、交易難、標準多、差異大,人們在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上有“搭便車”心理等。為推動“綠值”轉化、促進綠色發展,各地應積極探索“綠值”的評估、轉化、交易,推動形成科學規范、公允精準、適宜好用的生態價值評估體系,暢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途徑,建立市場化的生態產品交易體系。
“綠殖”能力是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必須提高“綠殖”能力。從綠色發展的視角來看,過去之所以形成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方式,重要原因在于,市場主體可以“短平快”地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卻無需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付出應有代價。從粗放式發展向綠色發展轉型,不僅要斬斷粗放式發展的利益鏈條,還應使對生態環境有利的生態產品和服務獲得更多收益。
“綠殖”是指把綠色資源轉化為綠色資本,從而實現綠色資源價值的不斷提升。“綠殖”反映了綠色資本自身增殖的能力,提高“綠殖”能力、拓展“綠殖”途徑可以為市場主體帶來不斷增加的經濟價值,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如果說“綠值”是在一定條件下生態環境價值的定量體現,反映了“綠水青山”能夠轉化為多少“金山銀山”;那么“綠殖”則代表生態資本不斷實現價值增值的能力,反映了既定的“綠水青山”要變成更多的“金山銀山”,是綠色資源資本化的過程,體現了綠色發展機制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我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綠殖”的實現機制和途徑。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在全國共命名6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探索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做法和經驗。但總體來看,各地仍然存在“綠殖”機制不暢、途徑不多等問題,生態資源如何定價、變現以及如何可持續發展等仍然困擾著基層干部群眾。雖然一些地方進行了探索,但有的傾向于“一錘子買賣”,有的通過行政手段強力推行,還有的存在轉化風險過高等隱患……因此,在暢通“綠殖”機制和途徑方面,仍然需要下大力氣去蹚新路子。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的創舉。我們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植樹種草、生態保護和恢復等“植綠”行動,積極開展“綠值”轉化行動,創新探索生態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綠殖”的能力;同時,深入推進污染防治,大力加快實現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
(作者:王金勝,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